叶檀:中国没有抄到石油价格底
2015-1-13 16:36:5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越跌越买,越买越跌,跌了更买,这是去年以来中国石油进口的写照。
多家媒体报道了汤森路透1月7日发布的研究结果,对石油研究和预测的估值显示,中国2014年12月的原油总进口量首次超过3100万吨,相当于每天超过700万桶,比之前创下的月度进口纪录高位高出逾10%。
激扬的原油进口势头将在2015年首季得到延续。《经济参考报》报道某些业内人士的看法,国际油价短期内将持续低位,为了石油储备,为2月中旬的春节假期所需,预计2015年一季度中国原油进口量或站在月均2500万吨至2600万吨的较高位。这一预测与一些国际机构如花旗相比显得较为乐观,这些机构认为产能过剩、油价持续低迷、储备能力高估将打击中国进口石油的积极性。
中国大量进口石油是正确的。
作为制造大国,中国深受能源短缺及利用效率低下的掣肘,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去年1月发布的《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3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8.1%和31.6%,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2014年石油进口量或成全球第一。
油价下跌,能源消耗大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的制造业大国是获利者。《经济学人》称,基于2013年数据,国际油价每降低1美元,中国每年可节省21亿美元,中国今年进口节省数百亿美元。
从船舶租赁数据、海关进口数据,中国原油进口大幅上升,去年1月至11月累计进口原油2.78亿吨,同比增长9%。据路透测算,根据中国国内石油产出、进口和商业库存数据,再对比炼厂需求,可判断中国去年为战略石油储备而额外进口的原油高达1.24亿桶,是2013年中国为战略储备补充6100万桶的两倍多。
中国没有也不可能抄到全球原油价格大底,其实谁也不知道,大底在哪里。
去年10月,高盛分析报告称,预计2015年一季度布伦特原油均价为每桶85美元,WTI的均价预计为每桶75美元。花旗银行在10月20日的报告中称,预计四季度布伦特原油将在80美元/桶附近寻求底部,并在冬季重返90美元/桶水平。现在的原油呢,跌破50美元,很多研究机构改口原油将长期徘徊在40美元的水位线。中国开始大量进口石油时,当时纽约NYMEX油价在每桶90美元以上,到1月8日,下跌到50美元以下。
没人摸得到底,惟一的办法是越跌越买,注满战略石油储备库,以摊薄整体成本。中石油今年1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战略原油储备能力已达到1.4亿桶。而根据中国的规划,2020年,这个数据大概是6亿桶左右。中国的战略储备库还没有注满,可能民间仓库多半还是空的,等注满这些油库,也许还需要油价在低位维持数年时间。
美国、日本学术界已经测算出油价下跌可以提升本国多少GDP,对中国而言,也是如此。当然,靠油价上涨获利的行业除外。
而从全球宏观经济上来看,2015年全球经济持续向好的概率较大。美国继续经济复苏,欧洲和日本经济在宽松政策刺激下也将有所好转,中国经济增速虽然下滑,但不至于硬着陆。预期全球GDP增速将自2014年的3%提升至3.2%。受此影响,2015年全球原油需求将较2014年小幅提升。根据美国能源署、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综合预测,全球原油需求将从2014年的82万桶/天进一步扩大至99万桶/天,总需求达到9165万桶/天。按照三大机构的预测,2015年中国原油需求增量为32万桶/天,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量的32.1%;印度原油需求增长12万桶/天,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量的12.05%。中国战略储备原油仍是2015年中国原油需求的重要增长引擎。到2015年底,中国将完成库容达18690万桶的储备基地建设和规模达20700万桶的储备基地储油。其次印度经济仍然持续增长,同时印度在2014年10月18日解除部分石油价格管制。因此中国及印度的需求前景对原油价格起到较好支撑作用。
目前,原油价格距离2008年的37美元/桶的低点已经不远。虽然2015年美国页岩能源被迫减产的可能性较大,全球需求也存在一定利好,但价格V形反转恢复至100美元/桶以上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已经很难。市场的主流观点是2015年原油平均价位为70美元。在达到这个价位之前,生产国及生产商仍将经受极大的考验。
- 专家: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地位短期难改变
- 连平:有六大理由喊央妈降准
- 郭施亮:泸州老窖巨额存款飞哪去呢?
- 不执着:楼市短期回暖难挽大调整趋势?
- 皮海洲:IPO提速将成2015股市新常态
- 郭施亮:证监会敢动南北车背后的奶酪吗?
- 易宪容:今年国际市场投资风险在哪?
- 林毅夫:中国经济将在中期保持7%-7.5%增速
- 不执着:董明珠亟需突破“四重困境”
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 同比增
2014年进口煤量同比跌12.1%
市场寒流来临 可口可乐麦当劳双双裁员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