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平:有六大理由喊央妈降准
2015-1-13 10:24:2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2014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既要确保市场流动性充裕,又要推动实体融资利率下行,央妈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从定向降准到全面降息,从“酸辣粉”(SLF)到“麻辣粉”(MLF),创新不断,结果却差强人意,市场利率依然高企,企业抱怨依然不断,就连经济学家们都无奈表示“央妈的心思你别猜”!
以下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2015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发言摘录:
央行的货币政策真的很难揣摩。现在经济存在很多的结构性问题,这些结构问题有制约,但是我要问一下大家,短期内你有没有可能把它彻底解决掉?不可能。三年之内也不一定可以完全见到改革调结构的效果。既然是这样的话,你就要面对现实,你的价格调整和总量调整要配合,你的结构调整也要配合,这样才可以。
去年央行定向宽松、结构调整干了很多活,增加了很多总量,而且也不小,但是我们就是没有看到明显效果。我想接下来最需要调整的就是降准,准备金率应该下调。
我梳理了一下,下调准备金率至少有六个理由——
第一,在外汇占比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要维持流动性,还是要降准。准备金率的下调所投放的流动性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从银行体系来说,它吸收了存款按比例上交央行后,央行又通过其它方式将一些资金投向市场,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让银行少交一些呢?
第二,未来存款放缓的趋势难改,存款增速持续低于贷款增速和高准备金率一起,将持续对银行构成压力,限制银行信贷投放能力,这需要适度下调准备金率。
第三,降准对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作用更加直接。
第四,2015年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上升的压力依然存在,这将导致贷款利率居高难下,企业融资成本难以下降,所以必须要把市场流动性搞得相对宽松。下调准备金率可以通过缓解银行存款压力、稳定负债成本来促进贷款利率下降。
第五,积极的财政和投资政策需要积极的金融政策的配合,没有配合,什么市场都是偏紧的,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最后,我们看一下历史情况。现在PPI连续34个月同比下滑,存款准备金率居然还高达20%的水平,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做法?我们过去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做法?前几年出现危机的时候,PPI出现大幅度的负值的时候,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是非常快的。开始没有做调整我们认为是正常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是这样的状态,准备金率就没有理由不做调整了。
我也同意有的专家所说的,准备金率下调,流动性宽松,不见得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中国现在确实是比较复杂,价格、定向、总量工具都要配合起来,共同作用,这样才可以有比较好的效果。
流动性的问题根本在哪里?根源还是在银行体系。货币市场说到底还是银行间的市场,流动性的主体来源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有钱了才能把流动性注入到这个市场中。现在令人质疑的是,去年下半年M2整体运营比较平稳,12%上下,但是银行存款持续下滑。我们知道M2的构成主要是存款,M2是平的,存款在下降,这本身就有问题。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看清楚整个银行体系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不仅仅只是看M2增速。而且M2增速去年经过央行多次的调整,这个数据已经很难真实地反映市场了。从融资的角度来看,未来政策调整的话,仅仅是靠价格调整,效果不会很好。降息可以,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因为市场供求关系,效果就会不好。所以降息,定向调整加上总量适度调整,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小结:此前外界预测,如果央行降准就会形成释放流动性的预期,股市就会流进资金,形成利好。降准长期效用比短期作用更明显。降准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政策有宽松的预期。货币宽松会扶持或者刺激实体经济,改善人们对未来股市的预期。降准对银行股是利好直接。
不过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指出,在近段时间内,降息降准都有可能。另外,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也表示,如果要降,应该是降准的概率更大一些。因为前一阵刚降息,不太可能出现连续降息的情况。国家应是多种政策工具搭配使用,根据金融状况,合理的处理好资产价值和货币政策。他还指出,降准是为了宏观经济发展,跟股市涨跌没有关系。如果要降,降幅不会太大,通常是0.5%左右。
- 郭施亮:泸州老窖巨额存款飞哪去呢?
- 不执着:楼市短期回暖难挽大调整趋势?
- 皮海洲:IPO提速将成2015股市新常态
- 郭施亮:证监会敢动南北车背后的奶酪吗?
- 易宪容:今年国际市场投资风险在哪?
- 林毅夫:中国经济将在中期保持7%-7.5%增速
- 不执着:董明珠亟需突破“四重困境”
- 皮海洲:沪股通做空A股并不容易
- 郭施亮:证监会打击“老鼠仓”还不够痛
成品油价“12”连降 消费税“三连涨”抵消跌幅
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2350万辆 连续6年全球第一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