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证监会打击“老鼠仓”还不够痛
2015-1-8 15:50:0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老鼠仓”一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之中。与此同时,近年来证监会也着力打击“老鼠仓”等违法违规行为,以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有数据统计,在近期查办的案件中,证监会共挖出41起老鼠仓案,其中,涉案交易金额累计10亿元以上的有7件,非法获益金额在一千万以上的有13件。而从“老鼠仓”的涉案范围来看,竟大多来自知名金融机构,而华夏基金、中国平安等也纷纷上榜。
不少网民表示,“老鼠仓”践踏了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侵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必须严厉打击,提高股市“硕鼠”的违法成本。同时,监管层应利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模式优化监管方式,尽早建立并完善相关民事赔偿制度以及举报奖励制度。
虽然“老鼠仓”一词被市场所熟知,但是市场往往会把它与内幕交易混为一谈。
事实上,“老鼠仓”并不等同于内幕交易。一般而言,“老鼠仓”具备三个重要特征,分别是利用未公开消息悄悄建仓、提前低价买入以及高价卖出获取利润等。如果用通俗的话来描述,即庄家在利用公有资金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或相关关系人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公有资金拉升到阶段性高点后,提前布局的个人仓位却进行卖出获利的操作,由此形成了“老鼠仓”的行为。
一直以来,“老鼠仓”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老鼠仓”获刑第一人的韩刚到中信证券分析师张明芳等,“老鼠仓”确实为相关利益者创造出巨大的利益。但同时,因“老鼠仓”的存在,也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公。
其实,“老鼠仓”无论对个人投资者,还是对券商机构来说,都是具有不少的杀伤力。不过,与券商机构相比,普通个人投资者受伤害的可能性更加明显。
显然,对普通个人投资者而言,因自身缺乏了资金、信息等优势,由此在市场的博弈中明显处于劣势的格局。有时候,当他们手中持有的股票遭到了“老鼠仓”的袭击,出现了突发性的巨震走势时,敏感的投资者多数会选择及时止损离场。如此一来,却中了“老鼠仓“的伏击。待股价再度瞬间拉高之际,刚刚止损的投资者又不得不追高买入,从而大幅抬升了自己的交易成本。
2009年,刑法第七修正案正式加入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对此,“老鼠仓”也正式入刑。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虽然“老鼠仓”被真正入刑,但是却未必能够逐一定罪,由此给众多的“老鼠仓”行为创造了牟利的空间。
根据不完全的数据统计,过去证监会每年立案调查的相关案件多达110件。然而,最终能够顺利作出行政处罚的案件数量却不高于60件。其中,平均每年移送涉刑案件仅有30余件。至于更多的案件,最终却是不了了之。
确实,因市场涉及“老鼠仓”的案件众多,而市场又缺乏及时监控和及时处理的能力,“老鼠仓”的行为也就容易持续上演。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对待“老鼠仓”的问题,市场的违规成本又相当低,由此让不少不法分子逃过一劫。
因此,笔者郭施亮认为,对待“老鼠仓”的行为,证监会严打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当下市场的违规成本依然很低,容易给不法分子产生牟利的空间。最终,证监会的严打只能够起到表面震慑的作用,却无法从根本上清除“老鼠仓”的土壤。
显然,证监会打击“老鼠仓”的行动还不够痛!对此,管理层不仅需要大幅提高市场的违规成本,同时还要加大对“老鼠仓”的打击,要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老鼠仓”这一市场痼疾。
- 郭施亮:别被IPO放行加速吓破了胆
- 皮海洲:炒蓝筹股别变成了炒“烂筹股”
- 邓浩志:2015楼市四大预测
- 徽湖:今年京沪谁将第一个解除限购?
- 易宪容:2015年美元风暴会吹向哪里?
- 皮海洲:经济指标向下 股市指数向上
- 郭施亮:3000亿级巨无霸央企诞生背后
- 徐明天:中国国家政体传统优势要坚持
- 邓浩志:限价房的困惑与争议
美元将延续强势 人民币不具长期贬值基础
2014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五年全球第二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