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万科销售额2151亿 “房企一哥”宝座易主绿地
2015-1-6 11:43:1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随着万科全年销售业绩官方数据的公布,喧嚣已久的房地产行业“龙虎斗”终于尘埃落定。万科最新公布的12月销售简报显示,2014年最后一个月,万科实现销售金额250.3亿元,全年累计销售金额最终锁定在2151.3亿元。相比绿地此前公布的2408亿元的全年销售业绩,仅从销售金额来看,地产“一哥”之争已有了结果。不过,根据万科总裁郁亮之前的表述,万科目前已实现2000亿元的销售回款,位居行业之首,在万科看来,这一指标无疑更能反映房企经营的健康程度。
1月5日晚间,万科公布12月份销售及新增项目情况。2014年最后一个月,万科实现销售面积206.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5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2.0%和128.7%;2014年累计实现销售面积1806.4万平方米,销售金额2151.3亿元,相比2013年分别增长21.1%和25.9%。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郁亮也提醒同事,当行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时,对于传统业务规模数字的扩张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公告显示,12月万科在深圳、珠海新增加2个项目,对应万科权益的规划建筑面积约24.5万平米。
“过去一年中各地房价普遍回调,但土地出让底价还在高位,土地市场的调整尚未结束。”万科董事会秘书谭华杰表示,“基于这一判断,万科在新项目发展上仍然会保持谨慎,对于具体项目,万科仍然会坚持科学研判,理性投资,回避估值过于乐观的地块。”
根据规划,2015年万科将加大商业服务、教育、养老等社区配套服务,打造更丰富全面的社区生活体验;此外,公司将跟随城市发展脚步,针对养老、医疗、度假等城市发展亟需的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将拓展产业地产、创业园区等领域,助力城市不同阶段的产业发展。
而就在此前一天,绿地集团掌门人张玉良迫不及待地宣布:2014年绿地以全年房地产销售金额2408亿元的成绩,问鼎全球规模最大的开发企业。
根据绿地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绿地房地产销售业绩实现历史性突破:实现预销售金额2408亿元,同比增长50%;实现预销售面积21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金额、面积均创历史新高。其中,2014年绿地集团海外收入达到153亿元,较上年大幅增加467%;预售面积42万平方米,同比大增568%。
单从销售金额来看,多年来一直由万科占据的房地产行业“龙头老大”位置终于在2014年易主。但是,早在12月底,针对业内拭目以待的“地产一哥”之争,万科总裁郁亮曾通过万科内部刊物宣布,截至2014年12月23日,万科已完成当年2000亿元销售回款的任务。“我们已不再用一哥固化的数字作为年度经营目标。‘两千亿回款’的意义,不在于‘两千亿’,而在于‘回款’。”郁亮表示,只有回款才是真正的销售,尤其是行业处于调整期时,要加倍重视经营性现金流的健康。云淡风轻之下,郁亮巧妙化解了与绿地的正面竞争,以及“一哥”之位旁落的尴尬。
郁亮坦言,规模是一把双刃剑,它意味着行业地位和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但往往也意味着形成更多存货的可能。当房价、地价长期涨幅低于企业融资成本时,单纯靠持有资产升值的盈利模式将不复成立。过多的存货,将不是财富而是负担。
这种谨慎态度,也反映在万科的投资策略上。公告显示,12月万科在深圳、珠海新增加2个项目,对应万科权益的规划建筑面积约24.5万平方米。
“过去一年中各地房价普遍回调,但土地出让底价还在高位,土地市场的调整尚未结束。”万科董事会秘书谭华杰表示,“基于这一判断,万科在新项目发展上仍然会保持谨慎,对于具体项目,万科仍然会坚持科学研判,理性投资,回避估值过于乐观的地块。”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仅从规模上去争论谁是老大,对万、绿两家公司来说都过于片面。“万科已经完成规模聚集,开始寻求业务转型,实现新的利润来源;而绿地还在不断突破自我,继续扩大规模。”亿翰智库董事长陈啸天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万科、绿地双巨头引领行业的格局难以打破。
- 前11月万科销售1901亿元 完成年度目标95
- 前10月碧桂园销售918.72亿元 目标完成七
- 前10月恒大地产销售破千亿 北京项目拉升均价
- 前10月万科收金1711亿 同比增逾17%
- 前三季度金融街地产净利5.81亿元 同比下降5
- 2014年9月万科实现销售金额195.9亿
- 中海系前9月销售业绩1055.89亿港元
- 招商地产前9月度净利下滑四成
- 2014年9月碧桂园合同销售环比上升13.8%
2015年首日A股实现开门红 两桶油涨停激发大
2014年我国土地出让金2.3万亿 同比下降28%
国际原油大跌5%至50美元/桶 再创5年半新低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