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一路下跌 中国首季或维持原油高进口量
2015-1-8 9:55:0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在国际油价一路下跌,破49美元至五年半新低时,一批接着一批油轮正频繁驶向中国港口。汤森路透石油研究和预测的估值显示,中国2014年12月的原油总进口量首次超过3100万吨,相当于每日超过700万桶,这比之前创下的月度进口纪录高位还高出逾10%。
而这一势头将在2015年首季得到延续。业内人士认为,国际油价短期内将持续低位,且2月中旬为中国春节假期,中国原油进口商采购原油作为储备的需求也有所支撑,预计2015年一季度中国原油进口量或站在月均2500万吨至2600万吨的较高位。
自2014年6月20日以来,国际油价开始下滑,半年时间近乎腰斩。而新年的到来并没有让这一切停止。
对于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8%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储油的好时机。《经济参考报》记者查阅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发现,2014年7月以来中国原油进口量开始进入上升通道,当月原油进口量为2375万吨,平均单价为786.53美元/吨,到11月已增至2541万吨,平均单价为646.15美元/吨。中国1月至11月累计进口原油2.78亿吨,同比增长9%。
“目前原油跌到这样一个水平,是当时没有预料到的,从国家原油储备和几大石油公司的利益来讲,这时候买进一些低价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进口量应该还会有所增加,但是与此前原油价格在七八十美元时候的买油不同,现在大家不好判断油价的底部到底在哪儿,所以更为谨慎了。”中海油相关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安迅思研究与策略中心总监李莉也表示,与此前相比,中国几大油企旗下炼厂的开工率其实已经回落到八成左右,它们并不希望更大幅度地再削减自己的开工率。虽然目前下游成品油市场的需求并不尽如人意,但原油价格很低,从采购原油到加油站出货的差价还是不错的,所以它们还是乐意保持一个较高的原油储备库存,多进口原油生产,然后尽量在下游多采取措施促进销售。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是中石化、中石油等炼厂的“检修小年”。据安迅思截至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年涉及计划检修的炼厂共有12家,因检修导致的原油加工量损失量约在900万吨(6500万桶)左右,较2014年全年缩减近六成,其中一季度仅有中石油四川石化和中石化安庆石化合计1500万吨/年的一次炼能涉及检修,多数年内检修集中在二、三季度,且2月中旬为中国传统春节假期,中国原油进口商或有提前采购备货需求,支撑首季原油进口量。安迅思预测2015年全年中国原油加工量预计在5.1亿吨至5.2亿吨左右,较2014年增长3%至4%。
而中国加快战略石油储备无疑是进口量增长的另外一个推动。据记者了解到,早在2003年,中国就开始筹备石油储备基地,规划用15年的时间,分三期完成油库等硬件设施建设,预计2015年形成相当于90天净石油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
2014年11月,中国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的库存量,约为9100万桶,相当于九天的消费量。国家发改委在当月召开的2014年迎峰度冬煤电油气等能源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也提出要着力增加原油储备能力。
卓创显示,截至1月6日收盘,原油变化率已达-7.23%,对应下调290元/吨,由于调价窗口是在1月12日24时开启,汽柴油跌幅或将进一步被拉宽。
中宇资讯分析师徐丽娟也对中新网能源频道表示:“目前预测最终下调幅度约290元/吨,但也不排除国家发改委综合考虑炼厂狭隘的炼油利润以及油品升级等多方面因素后,再次干预本轮调价的可能。”
“按照目前的预测幅度,调价后北京地区92号汽油约为6元/升。”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师李玲燕对中新网能源频道说。
据中新网能源频道了解,如果算上去年国内成品油价的“十一连跌”,本次油价下调将为成品油调价史谱写新的纪录——“十二连跌”。
据悉,目前“十二连跌”的预期严重打压了国内成品油市场业者操作意向,目前社会贸易商操作均以按需购进为主,预计短期内国内市场主营汽柴油报价将延续近期稳中下滑走势,出货环节难有明显好转,以终端需求为主。
- 国内油价 “十二连跌”几成定局 下周或降300
- 国际油价继续暴跌 美国原油跌破48美元
- 新一轮油改迫近:石油上游勘探开发有望部分放开
- 明日起航线燃油附加费再降 创近十年来新低
- 石油特别收益金起征点调高 “两桶油”受益
- 国内油价周五将迎“十一连跌” 幅度或超500元
- 沙特石油部长:油价跌到20美元也不减产
- 国内油价将“十一连跌” 消费税不会再上涨
- 欧莱雅等串谋定价被罚9.5亿 回应:很震惊
北京86亿新“地王”诞生 房价将进6万元时代
2014年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连续五年全球第二
多地出台城际铁路网十三五规划 新疆已完成初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