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IPO提速将成2015股市新常态
2015-1-12 16:37:09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新年伊始,证监会即于新年的第一个交易日——也即1月5日就按法定程序核准了20家企业的首发申请,这也直接引发了新年第二个交易周的新股发行数量高达22家。虽然按照证监会此前的说明,今年1月份核准发行的企业也要计算在2014年度IPO“百家发行计划”的额度之内,但这终究不改变新股发行提速的事实。
这种IPO的提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准时间的逐步提前。自“百家发行计划”实施以来,到目前已进行的八批次的IPO核准事宜。首批的核准时间是去年6月9日(即10日附近),随后每月的核准时间向后推迟,到第三批的核准时间是8月19日(即20日附近)。之后,新股核准时间提前到每月的15日前后。而到第七批的时候,核准时间又提前到了12月10日。这一次也即第八批IPO,核准时间直接提前到了1月5日,为下一批次的IPO核准挤出了时间,不排除1月下旬仍有新的IPO核准消息出台。
二是核准发行新股的数量大幅增加。从之前的七次核准情况来看,核准新股的数量不超过12家,不低于10家。但今年1月5日核准的新股发行数量达到了20家,较之前的每月核准数量几乎翻倍。与之前的七次相比,显然打破了原来的“按月大体均衡发行上市”,新股发行提速明显。
或许这将成为2015年股市的新常态。实际上,对于此次IPO提速,乃至对于2015年的新股发行,证监会已是“有言在先”。在去年12月中旬证监会党委召开的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扩大)会议上,证监会主席肖钢就明确表示,要促进股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在保持每月新股均衡发行、稳定市场预期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增加新股供给。这实际上已经为IPO提速成为新常态定下了主基调。
而根据证监会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5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647家,其中,已过会32家,未过会615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56家,中止审查企业559家。记者统计发现,在正常待审企业中,有37家属于上交所,18家属于深交所中小板,33家属深交所创业板,而大量的企业却因为财务资料过有效期而被打入“中止审核企业”之列。未有企业在2015年被终止审查。
而股市告别低迷,则为IPO提速成为新常态创造了条件。2014年证监会之所以推出“百家发行计划”,主要是基于股市低迷的缘故。由于股市持续低迷,股市难以承受大规模IPO带来的冲击,市场明显患上了IPO恐惧症。因此为消除IPO恐惧症,证监会出台了“百家发行计划”,作为一个临时性的措施,既维系新股发行,同时又不会大规模发行。从随后的事实来看,这一措施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如今,股市已告别了一年前的低迷,股市甚至在去年11月下旬以来走出了疯牛行情,股指也因此成功地站到了3000点之上,沪深两市每天的成交金额也达到了六、七千亿元,最高时甚至创下了12665亿元的日成交金额世界股市纪录。这种活跃的交易不仅为IPO提速创造了条件,而且还为IPO提速制造了理由。毕竟疯牛行情是难言稳定健康发展,因此“为促进股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管理层也有增加新股供给的必要性。以这种方式来增加新股供给,管理层更加理直气壮。
当然,IPO提速之所以会成为2015年股市新常态,归根到底的原因在于A股市场所面临的巨大的IPO压力。不论管理层是开展IPO公司专项检查也好,亦或要求IPO排队公司进行预披露也罢,或者是支持国内公司境外上市也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的原因就是为了减缓IPO压力。毕竟在股市大门排队的IPO公司最多时达到了900余家,目前仍然还有650余家公司在排队。要消除这种IPO压力,IPO提速是必然的选择。
实际上,目前证监会正在积极推进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其目的之一也就是为了加快新股发行,以方便满足发股条件又有上市要求的公司都能早日在A股市场发股上市。据了解,注册制改革方案已于去年11月底上报给国务院,今年将会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此后将会正式颁布实施。而一旦注册制正式发布,IPO提速将会越发成为股市的新常态了。
- 郭施亮:证监会敢动南北车背后的奶酪吗?
- 易宪容:今年国际市场投资风险在哪?
- 林毅夫:中国经济将在中期保持7%-7.5%增速
- 不执着:董明珠亟需突破“四重困境”
- 皮海洲:沪股通做空A股并不容易
- 郭施亮:证监会打击“老鼠仓”还不够痛
- 郭施亮:别被IPO放行加速吓破了胆
- 皮海洲:炒蓝筹股别变成了炒“烂筹股”
- 邓浩志:2015楼市四大预测
李嘉诚重组地产业务 合并长实及和黄业务创2新上
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2350万辆 连续6年全球第一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