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在华与奥迪死磕:增加国产车数量扩充产能
2015-1-9 16:57:4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宝马在华巨大的成功令管理层欣喜若狂。华晨宝马总裁兼CEO康思远甚至向记者表示,合资公司在华第一个100万辆其中有近50万辆是近两年完成的,未来尽快实现下一个100万辆,公司未来将国产车型的数量增加一倍,从目前3个车型增至6个车型,并将现有的30万辆提升至40万辆。
伴随更多宝马车型步入国产化系列的是宝马与日俱增的危机感。近年来,奥迪背靠中国市场在全球销量上与宝马的差距越拉越近,2013年两者差距甚至不到8万辆。究其原因,奥迪在华销量长期遥遥领先的关键因素就是其产品国产化一直走在前列,宝马未来要想保住豪华车市场领导者的位置就必须调整在华进口车与国产车销量比重。
一名接近宝马的内部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当前宝马进口车与国产车销量比重为4:6,未来比重将调整到3:7。随着产能的扩充和更多新车型国产,可以预见华晨宝马实现下一个100万辆的进程将进一步加速。
国产车多少决定输赢
1988年5月17日,一汽与奥迪在长春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生产第一款国产奥迪100起,一汽奥迪用22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奥迪100、奥迪A6、奥迪200、奥迪A4、奥迪Q5五款产品的国产,以及适应中国市场特殊需求的A6L、A4L车型。再加上产能的逐步扩充,一汽奥迪在2010年迎来第一个在中国销售100万辆的豪华汽车品牌,并在两年零9个月之后快速实现了第二个100万辆销量。
2003年5月,国内第二个合资豪华车企业——华晨宝马成立,自当年10月第一辆国产宝马325i(E46)下线到1月8日的第100万辆总共用了11年时间,用时仅为一汽奥迪的一半。此时的华晨宝马共有宝马3系、宝马5系、宝马X1三款国产车型,仅靠这三款车型就为宝马在2014年贡献了27万辆销量,占到了宝马在华销量的59%多。
翻看2013年豪华品牌三强销量情况,宝马在全球市场销售165.5万辆,仅比奥迪多出不到8万辆,奥迪已经无限接近全球豪华车销量冠军的宝座。记者注意到,奥迪2013年在华销量为49.2万辆,占到其全球销量的31%多,而同期宝马在华销量仅占全球销量不到24%。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汽奥迪生产的国产车占销量比重已经远超95%。2014年前11个月,一汽奥迪国产车比重依然是居高不下。反观宝马国产车与进口车销量比重始终提升过慢,长期难以跨越6:4比重线.
“当前华晨宝马只有3款国产车型,一汽奥迪今年将国产车型提升到了5款车型,6个产品线。所以前11个月宝马与奥迪在华销量差距拉大到101147辆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业内一名专家向记者表示。
未来两年扩产增3款国产车型
面对着奥迪通过国产化途径在中国市场咄咄逼人之势,宝马到了改变的时刻。在2014年广州车展上,康思远曾表示,今年华晨宝马车型销量将占到总销量比重的三分之二,未来会达到70%左右。
为此,康思远向记者透露,未来两年内,华晨宝马工厂产能将由现有的30万辆提升至40万辆,大东工厂和铁西工厂扩产项目正在同步进行中,该企业国产车型的数量将增加一倍,从目前3个系列增至6个系列。
他此前透露过,2015年宝马就会国产三款车型,分别是一款多功能的家用车、一款低于宝马3系的入门级轿车,以及一款专为中国量身订制的SUV。
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发展部主任徐长明曾表示,随着我国中产阶级兴起,换购需求不断升温,很多购买第二辆车的消费者都在考虑豪华品牌。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紧凑级豪华车可能是其选购的目标。一旦低于宝马3系的入门级轿车国产后,宝马在紧凑级豪华车将大有作为,并能有力的狙击奥迪A3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除了增加国产化车型和工厂产能扩充之外,华晨宝马2016年投产的全新合资发动机工厂,将带来全新一代宝马三缸、四缸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除慕尼黑外,宝马集团旗下第二个完整拥有铸造生产车间的发动机工厂,所有关键部件都在此生产,2016年投产后,我们将生产最先进三缸、四缸发动机,”华晨宝马技术及生产高级副总裁海森向记者表示。
如此一来,华晨宝马未来既有国产车型,又有国产发动机,产品在降低成本之后必将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 2015年车市3大猜想:产化进程加速拉低豪车价
- 宝马高补贴附带高销量任务 经销商再抵制
- 工信部撤销757家车企逾4万款产品
- 2015年丰田在华销量目标110万辆 与去年持
- 丰田开放燃料电池专利 专家:未来将面临有偿使用
- 中国汽车年度盛典召开 各项获奖名单公布
- 奔驰重新聚焦中国 挑战奥迪宝马地位
- 欧宝为别克让路退出中国 零配件供应持续10年
- 宝马厂商关系缓解:经销商获51亿返点补贴
近4亿元资金逆袭5只龙头股 智能汽车概念升温
2014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7万辆
民航票价放开被指影响极其有限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