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城楼市连续5年供大于求 房企重点仍是去库存
2015-1-16 8:56:3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2015年,预计各大城市的去库存压力将继续得到有效释放。”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向记者表示,“2014年下半年,35城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有明显回落,去库存速度加快,但上半年整体比较悲观。因此,2015年各大城市依然会把去库存作为楼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1月14日发布的《2014年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报告》显示,从年度数据看,2010年-2014年5年期间,35个城市均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
正如世茂集团副总裁蔡雪梅向记者所示,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人找房子”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面对行业利润率整体下滑的局面,接下来考验的是开发商如何在“白银时代”找到“黄金”利润增长点。
“存销比”呈现倒U形
截至2014年12月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监测的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为28124万平方米,和11月份基本持平,同比增长15.4%。
对此,严跃进认为,部分城市的房企为了冲刺年度业绩,推盘规模加大。由于楼市成交行情在继续回暖,所以此类新增供应得到了有效消化,库存则处于高位盘整的状态。他表示,整体来看,2014年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呈现“先攀升后盘整”的态势,而衡量库存去化周期的指标存销比则呈现“倒U形”走势,即上半年去库存速度持续放缓,而在下半年则持续加快。
然而,从年度数据看,2010年-2014年5年期间,35个城市均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其中,2010年的供求差异比较小;2011年则呈现比较明显的供大于求态势,这和限购政策环境下购房者入市节奏被打乱是有关联的;2012年在市场回暖的态势下,供求两方的入市节奏加快,相比2011年,成交量的上升力度更大;到了2013年,市场继续火热,呈现了供销两旺的良好态势;而在2014年,供求双方的入市节奏要低于2013年,但相比2010年-2012年要好。
在此市场背景下,35城楼市的库存规模整体上一直处于攀升态势。直至2014年12月份,35个城市中有29个城市库存出现了同比增长现象。其中福州、南京和九江3个城市库存同比增幅分别达到77.8%、54.0%和46.0%。
“显然,房地产的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了,现在土地成本越拍越高,开发商资金压力过重,而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挤压下,一些房企将面临被并购消失的命运。”某房企高层向记者直言,若对回款率、负债率等财务指标把控不严,即使是规模达到几百亿元的房企也会出现问题。
房企去库存压力仍不低
据上述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一、二、三线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库存总量分别为3900万平方米、20075万平方米和4149万平方米,环比增长分别为1.0%、-0.4%和1.2%,同比增长分别为33.8%、12.4%和15.8%。
而从存销比情况来看,2014年12月份,一、二、三线35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分别为12.6个月、13.7各月和21.2个月。对此,严跃进认为,总体上看,一线城市去库存速度要快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则快于三线城市,但三类城市走势基本一致。尤其从目前来看,一、二线城市的存销比数值相对较小,这使得2015年此类城市房价止跌反弹的迹象变得越来越明显。
更重要的是,从同比增幅看,一线城市库存规模依然偏大,这要求一线城市在2015年依然要积极去库存。而从另一组中原地产监测的数据也折射出房企2015年将要面临的去存货压力。据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显示,截至1月15日,37家上市房企公布2014年销售业绩,其销售额总计为16625 亿元,上涨幅度为17%。
但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强调道,虽然销售总业绩大幅上涨近两成,但这些企业完成年度任务情况非常差,近六成房企均为完成年度销售目标。
鉴于此,多位房企高层均认为,尽管政策叠加会释放一些利好,但2015年对开发商来说仍不是放松时刻,2013年大量拿地,加之2014年难以消化存货的市场局面,不少企业将把2014年预计推向市场货量集中在2015年释放,这将加重房企2015年的去存货压力,因此,“去库存”仍是今年房企的重要任务。
- 西部12省超6千亿布局交通建设 重点布局高速公
- 墨西哥高铁项目招标重启 中铁建优势大
- 农村土改意见解读:试点建立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
- 2015年一线城市房价或上涨7% 上半年去库存
- 北京86亿新“地王”诞生 房价将进6万元时代
- 解读:住建部工作会传递2015年楼市调控三大信
- 中泰“大米换高铁”重启 合作升级
- 房地产开发商:明年要涨价 涨幅或至少在10%
- 北京限价政策或全面放开 豪宅扎堆入市
京津冀战略迎周年庆 今年有望加速
2014年新建核电项目为零 今年或迎来建设高潮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