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香港股民会把钱扔进A股吗?
2014-11-13 16:57:4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按照以往的操作,香港居民个人客户以现金方式兑换的上限是每人每次2万元人民币,而以存款账户进行兑换的上限同样是每人每次2万元人民币。显然,取消香港居民兑换人民币限额的规定将会是一项重要性的举措。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人民币的需求。
除此以外,有媒体称,之前市场关注的沪港通资本利得税问题也有望在近期出台相关的政策。或许,管理层为沪港通的顺利“通车”创造出良好的环境,也可能为相关的税项设置特殊性的优惠。
通过一系列的重大举措,管理层在沪港通上的准备工作也是相当完善的。就目前而言,沪港通的正式“通车”,也只有时间上的最后等待了。
投资港股,是国内大多数股民的愿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港股市场在交易制度、交易环境、交易费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其中,以投资回报率为例,回顾过去十年,港股市场的整体投资回报率确实明显高于内地市场。
虽然沪港通即将“通车”,但是因门槛的设置也注定了内地80%以上的投资者无法参与到港股市场之中。不过,对于内地的机构投资者及部分大户而言,他们还是能够进入港股市场,感受港股投资的魅力。
沪港通,即强调的是“双向流动”。既然内地投资者可以投资港股,那么香港股民也可以借助沪港通投资内地市场。不过,值得探讨的是,香港股民会把钱扔进A股吗?
按照前文所述,管理层已为沪港通的“通车”做好了相当充分的准备。本月12日,香港当局还为香港股民参与沪港通打破了原有的人民币兑换限制,可谓“万事俱备”。接下来,随着沪港通的正式“通车”,就要看香港股民会不会投资内地市场了。
与内地市场相比,香港市场确实具有了一定的投资优势。
其中,香港股市实行的是灵活的交易模式,投资者卖出并不局限于“T+2”的交收。换言之,可通过“T+0”或“T+1”进行操作。
与此同时,两地市场在交易时间的设置上,港股市场也似乎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显然,因港股市场的收市时间略长,可能会引发部分资金借助这一时间空隙而实现相应的套利。
不过,笔者郭施亮认为,即使港股市场在交易制度、交易时间乃至投资回报率等方面优胜于内地市场。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香港股民也不能轻视内地市场的发展潜力。
首先,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推进,A股市场的国际地位有望得到大幅提升。
实质上,沪港通就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举措。近年来,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进程中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取得了重要性的成果。
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而言,提升话语权是相当重要的。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中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在诸多领域上的发展也不会受到太多的束缚,由此为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A股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而股市的表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实力,更可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至此,人民币话语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抬高,股市受国家的重视程度也会越明显。
再者,沪港通“通车”是A股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未来或存在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可以预期,在沪港通正式“通车”后,将会进一步加快QFII、RQFII等额度的扩大,以适应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显然,随着沪港通的“通车”、QFII等相关额度的大幅增加及资本税收等项目的完善,A股纳入MSCI已经不存在其它障碍,并有望在2015年实现这一目标。
A股纳入MSCI曾经在今年年中受到全球的关注。但是,最终因相关的配置不完善而被暂缓。
值得庆幸的是,MSCI仍保留A股在其审核名单上,并作为2015年度评审的一部分。因此,在一系列配套措施不断完善的前提下,A股纳入MSCI已经是大势所趋。届时,又将会为A股带来可观的新增流动性。
此外,随着沪港通的深入推进,深港通也有望在2015年落地,最终实现多个渠道的“互联互通。更为关键的是,在沪港通等相关举措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又将促使两地市场的交易模式趋于融合,以此来推动内地市场的制度规范化、完善化,为其提升国际形象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不可否认,在沪港通“通车“初期,会对内地市场产生一定的资金分流影响。而对于香港股民来说,也可能因内地市场的发展不成熟而导致其投资意愿低下。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的发展潜力确实很大,我们没有理由不看好它的未来。
- 姚树洁:解读习近平APEC峰会的三大底气
- 郭施亮:5809亿,如何解读这个历史天量?
- 皮海洲:沪港通呼唤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护航
- 叶檀:墨西哥高铁为什么黄了?
- 皮海洲:不要对沪港通一厢情愿
- 盛博:王中军为什么掏3.77亿买梵高?
- 郭施亮:中央高度重视“沪港通”的真实意
- 郭施亮:南北车合并究竟是对还是错?
- 徐斌:全面降准降息可能性急剧增大
我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 增信机制创新亟待“
2014年10月外贸进出口数据解读
中部地区不良贷款上涨须警惕风险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