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博:王中军为什么掏3.77亿买梵高?
2014-11-11 16:49:2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11月4日,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派艺术品晚间专场总成交额高达4.221亿美元(约25.8亿人民币),成交额之高,创下了苏富比270年来的单场成交总额的纪录。
本场共有74件拍品,但最高的三件就占了总成交额的一半,分别是瑞士艺术家阿尔伯托·贾科梅蒂(AlbertoGiacometti)雕塑作品《双轮车(Chariot)》,1.01亿美元(约6.2亿元);意大利艺术家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AmedeoModigliani)的雕塑作品《Tête》以7072万美元(约4.3亿人民币)成交,打破他此前的6900万美元纪录;梵高《雏菊与罂粟花》以6175.5万美元(人民币3.77亿元)成交。
拍卖过后,梵高的画作成交额轰动中国,因为它的买家是中国人,而且是大名鼎鼎的华谊董事长王中军。王中军对这幅画十分喜爱,他在采访时说,“就个人而言,拍下它还是源于我自己的喜爱。我本身也在画画,这幅花卉静物作品让我觉得非常完整。它不同于习作,这是梵·高真正的杰作之一,我能够感受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去完成,其中的绘画技巧固然非常高超,但我更多地读出了梵·高的真情实感,这非常打动我。”
《雏菊与罂粟花》是梵高1890年6月完成的大作,当时梵·高在经历了几度大崩溃后情绪非常不稳定,一个多月后,他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王中军的评价肯定让你更想深入了解这幅作品,戳视频,苏富比专家为你解读:
中国有三个最出名的收藏艺术的商人,一是去年和今年分别买过苏东坡《功甫帖》和明代鸡缸杯的刘益谦,二是去年年底以亿元价格拍卖过毕加索的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三是这次新闻的主角王中军。前两位的事迹我们都介绍过了,这次就讲讲王中军。
今年三月,本刊曾专访过王中军,并走进了他的画室。细节是这样的:
访问地点在王中军和冯小刚共用的画室,位于建国门外某大厦30层,面街的落地玻璃可坐望北京城。画室中摆着几幅二人的画作,有些“印象派”味道,王中军谈作画比说生意还高兴:“很多画都是朋友订购,收入捐给华谊公益基金,40万一幅,累计近千万了,我特有创作积极性。”
王中军享受着当大老板和艺术家的双重快活,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顶级的收藏家还是一个新科艺术家。这是《芭莎艺术》关于“艺术家”王中军的描述:
王中军,虔诚地站在北京东长安街与CBD中心区域交会处的某座高档金融写字楼的30层,眼睛盯着对面的画布,左手端着盛着颜料的廉价塑料盆,右手拿着宽度约5cm的笔刷。下午2点,这是完成收藏家们订单的最佳时间,他还需要交付三张作品。因为年底接踵而至的电影事宜,王中军距离答应交画的时间已然迫近。
40万一张的价格并不便宜,面对着绝无折扣的规定,收藏者依然趋之若鹜,马云、史玉柱、宋丹丹、汪峰……王中军坦言,“一些画家画了一辈子也没有我卖的多。”
商业之外,王中军与中国导演冯小刚共享这间画室。画室于2012年装修完成,室内陈设简约而精致。墙面几乎全部用来悬挂两位艺术狂热者从2012年至今所创作的油画作品。后者在成为导演之前担任过美工,出于长期对绘画的热爱,电影《夜宴》被他称为“满足视觉梦想”之作。与冯小刚类似,王中军在从商之前报考过美术学院的夜校班进行专业绘画学习。如今,中国艺术界鼎鼎大名的杨飞云、钱绍武等艺术家那时候作为授课老师,教授王中军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
王中军早已是收藏老手,也是马云等商业大咖的艺术收藏启蒙者。
在当代艺术领域,王中军堪称大哥级藏家。不仅如此,他对艺术的执着与热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朋友。马云说:“第一次去中军家,被他收藏的画所吸引。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油画有那么贵,更不知道画里面有那么多的讲究。看着中军衔着大雪茄侃侃而谈的样子,我觉得特别的羡慕,于是像很多朋友们那样,我被中军渊博的分析带进了油画门槛。”
很多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企业家、娱乐界人士像马云一样,受王中军影响或拿起了画笔或搞起了收藏。柳传志曾认真地对他说:“咱们这帮哥们儿认识那么久了,我特别希望你能组织一次讲座,给我们系统地讲一下绘画。”王中军兴奋于像老柳这样的大企业家都开始对艺术产生了兴趣,随即为他们举办了一次讲座,梳理中国近代油画的百年历史以及各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以下是王中军就此次拍卖所作的回应by《芭莎艺术》(有删节)
Q:你为何选择了拍下这件作品?
王中军:今年10月我去香港看苏富比的预展,其中印象派专场有莫奈、高更和梵·高的作品,当时我都很有兴趣。但我自己平时画画上受到梵·高的影响较深,去美术馆最爱看的也是梵·高的作品,之前我并没有把握一定能够拍得这件作品。这幅画其实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与朋友一同购买的,我们都喜爱艺术,当然现在也圆了对于梵·高的一个长久的梦。
Q:从10月第一次看到《雏菊与罂粟花》到现在竞拍成功,心理上有变化吗?
王中军:没有,这件事我一直放在心里,比较谨慎,也没有怎么和朋友进行交流。之前我也没有志在必得的心态,只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这件作品,所以期待这一天的到来。拍卖当天我只睡了三四个小时,就起来接拍卖电话,当时内心还是非常兴奋与紧张的。
Q:你身在香港,通过电话委托竞拍,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王中军:当时通过电话还是可以感受到拍卖现场的买家都很谨慎,可能也是因为我从事收藏也很长时间,我在4000万美元之前并没有举价,一直到最后,代理人告诉我场内还有一个买家,还有一部电话在等待,这时5500万突然落锤在我手上。虽然最后我拍得了这幅作品,但是我能感受到另一位买家也与我一样喜爱这幅画。
Q:这个价格是否超过之前的心理的预期?拍卖之前的最高心理价位是多少?
王中军:其实这个价格在我的预期之内,如果价格再高一些我也会接受。当然现在的价格是我期望中最适合的价格,所以感到很开心。
Q:这件作品在你个人的收藏历程中是否具重要的意义?
王中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因为我对于收藏一直比较随性。早期收藏完全不是投资行为,精神层面的感受对于我来说更重要。与我一同购买梵·高作品的朋友,还有一些同样喜欢艺术的朋友,平时也会在我家中聚会谈论、欣赏艺术品。这次拍得梵·高的作品受到大家关注,其实还是因为本身艺术家和作品的伟大,我相信不论谁拍到这件作品,热爱艺术与收藏的人都会为他开心。
Q:在之前采访中知道你也一直在调整自己的收藏体系,这次收藏梵·高的作品是调整的一部分吗?
王中军:我之所以提到调整,因为我觉得个人收藏是会随着审美变化而变化的。如我早起收藏陈逸飞、罗中立等大师的作品,与我从小受到的绘画教育有关,唯美的灰调作品在当时被我认为是艺术创作中至高无上的表达方式。后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我也开始能够接受和欣赏一些如方力钧的当代艺术作品,自己的审美也随着社会环境和审美潮流的变化发生改变。当我之后自己重新开始画画,我开始关注印象派,也会趴在一幅作品面前看技法,看笔触。这些变化都是由于整个大环境发生了改变。
Q:这件作品您会放置在哪里?是否会拿到国内展出?
王中军:暂时会放在香港吧,不过也会申请拿到国内展出,因为很希望能够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幅作品。艺术作品确实不是装在保险柜里面,我的目标也是希望能够把购得的艺术作品挂在墙上。
总的来说,王中军的此次拍卖应该是中国藏家首次高调收藏梵高。梵高或许代表了收藏的巅峰,但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当日本藏家高价购买了梵高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整个国家经济泡沫的破灭。
王中军此次的拍卖价格是很高的,但20年过去了,梵高的拍卖纪录,仍然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前,由日本藏家创造的——1990年5月15日梵高创作的油画《加谢医生的肖像》在美国纽约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卖给日本一位收藏家。这次,中国呢?
为了“艺术”王中军也是蛮拼的
购买《雏菊和罂粟花》的富豪王中军有很多头衔,而据媒体披露,他自己最喜欢的称谓则是“商人+艺术家”。据说这位“艺商”有句冗长但“流传甚广”的名言:“如果你有了大HOUSE,摆放无数的家具,不如挂幅名画。一个大HOUSE,挂了幅陈逸飞的画,马上感觉就不一样了。想一想,你如果挂的是仿制品,那又是种什么感觉?”由此可见,不仅王中军本人是位艺术家,就连他的家也是一栋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据悉,王中军从1996年开始买画,之后他收藏了很多大师佳作,其中不乏吴冠中、林风眠、陈逸飞及艾轩的画作。此番购入的《雏菊和罂粟花》,更使得王中军原已繁花似锦的收藏之路锦上添花。
《雏菊和罂粟花》百年里默默无闻,但一朝花开艳冠天下。据拍卖方纽约苏富比介绍,这幅《雏菊和罂粟花》是梵高去世前一个月的遗作,当时梵高正在某医院治疗他所谓的“精神疾病”,而这幅画就是他付给大夫的“诊费”。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据梵高的弟弟后来回忆,画中的鲜花正是采自梵高自尽时所在的那片草地,这其中的纪念意义不言而喻。
尽管《雏菊和罂粟花》意义重大,但仍有不少网友批评王中军豪掷数亿的行为“太过奢侈”,甚至担心他收不回本。其实,“商人+艺术家+收藏家”三位一体的王中军,对此画信心满满、胜券在握。据报道,2004年王中军曾“卖掉了一些油画,并吃惊地发现增值巨大,少的有四五倍,多的达到上百倍。当初1万元买的作品,现在可以卖到200万元了。”所以,深谙投资之道的王中军自然不会错过这难得的商机。
华人收藏正向海外扩张版图
11月5日,有媒体将《雏菊和罂粟花》比作一枚重磅炸弹,在沉寂许久的艺术品收藏圈里炸开了花。一时间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此事,以至于另一则与之相呼应的重要新闻不幸淹没。本月4日,第四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沪举办,600余位业内人士与会,他们对于华人藏界目前的“盛世”予以高度评价,一些专家也对有华人参与竞拍西方艺术品给予肯定。
会议上,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鼓励中国藏家收藏海外艺术品,他说藏界不能“固步自封”“唯我独尊”。此言一出,果在当晚,中国藏家就拍下《雏菊和罂粟花》,迈出了华人藏界取道海外的坚实一步。
去年至今,中国企业家远赴重洋,花了两个1.7亿元为我们带回了毕加索画作《两个小孩》以及莫奈的一幅《睡莲》,中国企业对现当代艺术品的慷慨和豪情令世界刮目相看,外媒评论称“这具有国际眼光”,国内藏家也赞道“这真是上西天取回真经了”。
2014年下半年,面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考验,国内艺术品拍卖业持续低迷,但国内藏家的海外热情依然有增无减。此时此刻有业内人士呼吁:大藏家们不应只是请回毕加索、梵高这样的“洋菩萨”,也应顺便把我们的“大师”推向海外,这样才算互通东西、各取所长。当下,国内藏界也期望同样“具有国际眼光”的西方藏家能够认识到中国书画艺术的价值所在。
- 郭施亮:中央高度重视“沪港通”的真实意
- 郭施亮:南北车合并究竟是对还是错?
- 徐斌:全面降准降息可能性急剧增大
- 皮海洲:为券商借壳上市松绑
- 社科院殷剑峰:人口红利期还有四五年
- 叶檀:十年后老人一年消费15万亿?
- 皮海洲:创业板制度完善比制度创新更重要
- 邓浩志:多地楼市成交明显回暖
- 盛博:10位创始人的独门创业心得
央行:中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4年10月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数据统计(分品牌)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