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紧固件模具将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
2014-11-11 14:39:29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我国模具行业的不断发展,紧固件模具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在大力发展。模具零件的标准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工作得到了提升,但目前中高档紧固件基本都从国外进口,一些技术含量高、结构先进、质量上乘、更换便捷的具有个性化的产品还是有所欠缺的自产自用的都是一些性能较低和稳定性较差的产品。
与国外相比,我国模具标准化起步较晚,产品规格少、生产规模小、流通不畅,缺少中高档产品,而在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紧固件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国外的模具企业纷纷抢占市场。用于要求不太高的模具上。凡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大都比较重视紧固件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标准规范的紧固件模具。
十二五模具行业发展规划提出:紧固件模具要扩大品种、提高精度,达到互换。到现在十二五,我国的紧固件模具的发展依然跟不上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许多紧固件模具国外已经使用了好多年,而中国的紧固件企业还没有生产。
模具是工具成形的产品,紧固件模具能够为工业产品的质量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随着我国的经济进入一个稳定的时期,产业结构逐步的优化,对于工业产品的质量要求像比也越来越高,这对于紧固件模具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模具行业的发展带来的是对行业技术提升更大的动力,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技术创新自然是主要,技术提升是必要,这是行业高速发展和市场需求中最重要的条件,未来几年我国紧固件模具将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
模具标准化程度和应用水平是衡量模具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模具是专用成形工具产品,虽然个性化强,但也是工业产品,所以标准化工作十分重要。凡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对标准化工作都十分重视,因为能给工业带来质量、效率和效益。在我国模具标准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但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正视现实,加快改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竞争中求生存,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模具标准件行业将会发生根本性变革,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由于中国模具标准化工作起步晚、进展慢,再加上过去"大而全"、"小而全"、"自产自配"等陈旧观念的影响,因此,中国模具标准件长期以来一直是品种规格少、生产规模小、流通不畅通。即使是目前生产较多的模架、导向件、推杆推管、弹性元件等,也是中低档产品多,中高档产品少。一些外资企业生产的高档模具标准件,由于价格昂贵而影响其推广应用。罗百辉指出,模具标准件适合于社会化大批量专业化生产,但中国长期以来却一直是散、乱、差的局面。所谓"散",主要是模具标准件生产厂点太多太散,很少能形成经济批量。所谓"乱",主要是标准乱,企业往往要按国标、行标和过去的好几个部标及某些企标生产,而且要按日、德、美、瑞士等外国标准和某些国外着名企业的企标生产。同时,模具标准件市场也乱,无序竞争造成许多不良后果。所谓"差",就是模具标准件的质量差和企业的效益差。近年来随着外资企业的介入,这种状况虽有改善,但仍未根本改变。生产与需要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部分企业不从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却只在价格上做文章,致使过分压价以后造成偷工减料、鱼目混珠、质量下降,从而殃及许多企业,使得模具标准件总体利润率下降,有些企业甚至到了亏损的边缘。
销售环节在模具标准件市场上起重要作用。目前全国虽然已有销售点近百家,但大多数规模不大、库存不多、销售额小,即使是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标准件委员会模具标准件联合销售网内的50多家经营单位,也存在同样问题。个别单位计划开展网上销售和电子商务,但这工作起步不久,要形成规模尚待时日。
近两年来,已许多模具企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正积极寻找好的解决方案,如走集约化经营,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整体效能,合理优化部门结构,提高员工职业素质等,但总体而言,这些企业仍存在许多问题。专家建议,我国模具行业想突出在国际模具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必须走向大型化、数字智能化及生态节能化的道路,使模具高端化成为行业寻求发展的新途径。
- 我国包装机械行业前景依旧可期
- 我国半导体产业将迎来“黄金时代”
- 产业升级 国内激光产业规模已达到千亿级
- 中国无人机迎发展契机 或成国内通航发展突破口
- “智能化”将领衔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
- 新政策激发环保装备市场活力 行业迎发展春天
- 未来我国LED产业有望进入爆发式增长期
- 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电机产业的迅速增长
- 2017年门窗五金市场规模将达457.55亿
工信部将发放第二块4G牌照 6股有望受益
2014年10月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数据统计(分品牌)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