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行业面临诸多问题 亟须实现产业升级
2014-11-17 15:24:00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防水行业假冒伪劣横行
有一个行业,6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6倍,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产业链却沾上了浓重的“黑色”。这就是建筑防水行业。“目前我们国家的建筑防水总产值已经超过1500亿元。”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指出,防水行业已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上下游产业链。
看到成绩同时,防水行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众所周知:产能过剩、市场恶性竞争激烈、假冒伪劣猖獗、节能环保压力剧增等。北京市建设工程司法鉴定中心多年承接的案件数便是例证之一,在全国有关工程质量的案件中,渗漏水案件占到25%~30%,而且每年都在上升。
“行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品牌企业和假冒伪劣非标产品的矛盾。”朱冬青说,和水泥、钢铁等行业相比,防水行业的规范程度和自律水平还差很多。建筑制度的一些瑕疵,比如最低价中标、层层分包,使行业形成了一些“黑色产业链”,导致建筑渗漏率居高不下。
从市场反馈来看,防水行业总体上不被重视、行业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另外,一些伪创新和概念炒作导致建筑渗漏。《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显示,在抽取的2849个建筑屋面调查样本中,2716个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渗漏率达到95.33%;1777个地下建筑样本,其中1022个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渗漏率达到57.51%。
业界认为,建筑渗漏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材料、施工、管理和使用等。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国内的防水造价比国外低,国外是7%~10%,而国内造价只占工程总造价的1.5%~2.0%,是国外的1/5左右。
10月28日,《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14年版)》正式发布,要求到2016年底,北京市所有沥青类防水材料生产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全部关停退出。加之质检总局、工信部等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防水产业的规定逐步完善,最关键的是企业真正落实到位,实现质量提升。
“这种交叉领域的发展,或者下游用户的需求,导致它可能会有一些新的产业链发展,这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工信部原材料司建材处副处长高萍以防水保温复合一体化举例称,防水虽然是一个传统的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赋予其新的生命或新的领域。
“企业具备了资质,那么企业施工的水平是不是具备这个能力?这就跟个人的资格有关系。”在中国建筑业协会防水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曲慧看来,堵住约占50%渗漏水原因的施工漏洞,防水施工工人的职业资格非常重要。住建部也据此提出了要淡化企业施工资质,强化个人的职业资格。
中国建筑学会施工与建材分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叶林标直言,一些领导、开发商在思想观念上有不太正确的地方,重视外在的建筑物造型,热衷建造奇特异新的建筑,而不重视内在的防水等质量问题,设计上没有很好地考虑为防水施工创造条件,同时设计套用标准图,未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现在要做良心工程,也就是诚信。”曲慧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到德国访问时,有一个培训学校,要求屋面承包商工人上岗前进行3年培训,当时我国的代表首先问谁来管,德国人回答称不需要管,政府有这个规定,就自觉执行。
“一般老百姓在‘3.15’质量投诉建筑方面最多的毛病就是漏水,学会收到的质量投诉反映防水问题特别多。”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副会长项玲珍表示,这意味着,加强质量监管,规范生产和施工管理,坚持技术创新,是提高防水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之路。
当前,防水业界,尤其是企业,已经意识到行业由弱小向强大、由“不被重视”向“不可小视”的发展格局已经确立,行业面临转型升级,优化重组的重要时刻。“我们是一个落后产能巨大的行业,必须用新增的高水平产能去替代落后,实现产业升级。”朱冬青说。
探索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
与中国建筑防水协会自揭行业乱象相印证的是,记者从北京建筑工程司法鉴定中心了解到,近年来,建筑工程领域的法律纠纷约有四分之一因防水渗漏问题引发。
业内专家认为,祛除建筑渗漏顽疾,必须动员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力量,管好需求一方,切断假冒伪劣产品的终端。建立和完善应用领域质量管控制度,有效破除单纯的“最低价中标”招投标模式,坚持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招投标导向;同时严管施工资质,加强工人在防水施工特别是新型防水材料施工方面的技能培训,推广防水专项由业主分包和防水材料施工一体化,杜绝层层分包。而对于生产供应企业,则要加强生产许可证发证管理和证后监管,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遏制“黑色产业链”。其次,企业要承担防水材料和工程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加强企业自律,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再次,行业组织要积极开展行业自治,规范市场秩序,继续扩大行业质量动态监督和质量约谈范围。行业协会还要完善相关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体系。
“综合治理是对当前监管制度的一种修复,也是现阶段的主要质量管理手段。但要想彻底解决建筑渗漏问题,还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质量管理模式,探索推行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据朱冬青介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建筑渗漏的概率极低,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他们普遍推行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根据这一强制保险制度设计,建筑一旦出现渗漏,首先由保险公司先行赔付,包括承担维修费用和因渗漏造成的财产损失,然后保险公司将按出险状况大幅调高防水工程公司保费,“企业出现质量事故将承担高昂的保费和其他成本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将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所以没有哪个企业敢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和没有技能的工人施工,建筑渗漏发生几率自然就降下来了。”
而和发达国家地区的做法相比,目前我国针对建筑渗漏问题采取的是5年保修期制度和5%的质量保证金制度。“建筑制度设计和质量监管不严是导致国内建筑渗漏率居高不下的根本。5%的质保金与生产劣质产品带来的利润相比,不足一提。5年保修期和住宅的70年产权相比,也明显偏短。这就给一些企业留下了空子,出现渗漏只要修补就行,保修期和质保金变成了渗漏的许可证。因此,我们不妨学习国外好的做法,探索建立防水工程质量保证保险制度。这应当是解决建筑渗漏问题的终极之道。”朱冬青说。
- 经济压力下行 房地产投资创63个月新低
- 房地产投资增速连续下滑 库存继续增加
- 液体壁纸正成为壁纸行业新宠
- 土地集约面临监管掣肘 工业园区用地浪费
- 发改委再批2000亿铁路项目 行业投资仍将保持
- 金融资本挺进建材新兴产业 行业转型升级加快
- 12832套 杭州“银十”楼市成交再创新高
- 一线城市土地市场强势回暖:成交超3700亿北京
- 今日发改委批复三项铁路项目 总投资2476亿元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