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谁在制造中国股市的“119惨案”?
2015-1-20 16:40:2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2015年1月19日,中国股市上演了罕见性的暴跌行情,而股指期货主力合约也首次出现了跌停的走势。至此,笔者把当天的行情描述为“119惨案”。
纵观全天的走势,其中沪市暴跌7.7%,并一举跌破了3300和3200两大整数关口。至于深市也难逃大跌的命运,最终以6.61%的跌幅报收。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前期表现极佳的银行、券商、保险等热点权重板块却纷纷出现大幅下挫的走势。其中,银行、保险、券商、煤炭及石油等权重板块最终跌幅高达9%以上!此外,截至收盘,两市超过140家股票出现跌停的走势。
其实,在前两个交易日中,A股市场也并未出现明显的崩盘前征兆。相反,在最近两个交易日中,A股市场的表现却相当亮眼。其中,以上证指数为例,上周四大涨超过100点,而周五也出现40点以上的涨幅,两个交易日内累计最大涨幅达到了150点。然而,仅仅过了一个周末的时间,A股市场却走出了让人大跌眼镜的走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大消息的合力冲击。
其一、证监会严打两融违规现象,并对12家券商实行了通报批评。同时,对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及国泰君安采取了暂停新开融资融券账户三个月的处理。
其二、银监会委托贷款新政出台,银监会将严格限制委托贷款的用途,严防资金进入股市。
其三、新股发行加速,而肖钢的发言进一步引发市场对注册制来袭的恐慌情绪。
其四、AH溢价指数创出三年来的新高,A股较H股整体估值溢价超过了33%,侧面反映出A股存在明显高估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多重消息的合力影响下,也直接加快了市场下挫的走势。但是,鉴于19日股市的暴跌,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还是两融规模膨胀后引发的踩踏行为。
不可否认,上周末证监会及银监会的联合发声,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市场的投机热情。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本质性的问题,即当下狂热的市场,尤其是在两融业务规模暴增的大环境下,确实让管理层感到了很大的担忧。
早在去年7月初,A股市场的两融业务规模也仅有4500亿的水平。然而,自此以后,两融业务规模的增长速度却明显加快。截至上周五收盘,A股市场的两融业务规模已经突破了1.1万亿,较半年前的规模水平出现了倍数式的增长。
一般而言,两融业务对市场起到助涨涨跌的影响,尤其在牛市行情中,因市场资金得到充分地激活,由此给市场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不过,与此同时,两融业务规模的迅速膨胀,却很容易引发市场资金的转向。一旦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的下跌行情,则愈容易发生踩踏的现象。
笔者认为,A股市场的“政策市”性质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至此,无论股市有多么地狂热,只要有一个政策性文件,则足以把牛市摧毁。
对于2000至3404点的这一轮上涨行情,可以定义为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修复性行情。从本质上看,因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长期丧失,更有银行股出现了集体破净的表现。因此,在经济大转型的环境下,股市直接融资功能的减退并不利于其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对此,前期提振股市,修复股市的投资与融资功能就颇显关键。
随着股市的大幅上涨,蓝筹股的估值修复行情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至此,管理层趁机推动注册制推行,加快新股发行的节奏,由此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多的补充血液。
事实上,纵观过去二十余年的股市发展史,大部分牛市行情都是在政策的组合拳打击下结束的。此外,新股的加速发行,市场的扩容压力大幅增大也直接缩短了牛市的运行周期。由此可见,若注册制度得以全面铺开,市场的准入门槛将会大幅降低,由此将会给未来的市场带来一个无法估量的扩容压力。
不过,笔者郭施亮认为,中国股市本轮的牛市周期并未结束。从某种角度分析,证监会、银监会的联合行动或有利于市场的理性回归,提升蓝筹股的长期投资价值。然而,经过这一段快速的杀跌行情后,有望给市场带来二次抄底的机会。同时,也将会为2月9日股指期权的正式推出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市场观点认为,造成暴跌的有如下五大“元凶”:
1.证监会上周五通报称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2.证监会重拳出击融资融券。
3.2014年宏观数据本周二即将公布,而市场预计中国经济将一再放缓。
4.本周两市将共有37家上市公司合计近52亿股限售股解禁。
5.中信大股东减持起引起市场恐慌情绪。
- 聂梅生:房地产市场进入软着陆筑底阶段
- 邓浩志:2015年楼市政策大预测
- 郭施亮:证监会严打两融违规,暗示了什么?
- 盛博:2015北京土地市场半月吸金284亿
- 易宪容:a股“牛市”真的结束了吗?
- 徐明天:腾讯微信O2O要革阿里淘宝的命啦!
- 郭施亮:提防“黑天鹅”事件的突袭
- 徽湖:2015年中国楼市10大预测
- 郭施亮:三涨成品油消费税的背后
证监会:没有打压股市 融资账户不会强制平仓
2014年市场利率下行明显 融资成本降低
渤海海底高铁项目有眉目:大连到烟台只需半小时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