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煤电博弈进入状态 煤价存在小幅探涨可能
2014-12-8 15:39:2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随着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12月起正式实施和已经展开的煤电合同谈判,新一轮煤电博弈也进入状态。
煤企涨价
山东省煤电油气运保障办公室主任史玉明4日表示,11月28日,全国煤炭交易会在西安举行,煤电之间的长协合同谈判也随之展开,而每年这个时候都是煤电双方博弈的关键时期。
神华集团1日率先表态,宣布将下水动力煤价格上调15元/吨。2日,中煤集团宣布,除平四煤种上调12元/吨外,其余煤种均上调15元/吨;同煤集团煤价也全面上调15元/吨。
3日,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发布的新一期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则显示,比上一报告期上涨8元/吨,报收于521元/吨。自9月初该价格指数止跌回升以来,截至本期,该指数已经累计回升43元/吨。
“目前国内市场供需面未有明显改善,神华和中煤12月动力煤价格再次普涨15元/吨,主要是为接下来即将进行的煤电合同谈判造势。”对于三大煤企提价,卓创资讯煤炭分析师刘冬娜分析称,此举表明大型煤企对市场的信心,及对市场话语权进一步增强的意愿。
史玉明告诉导报,随着煤市市场化加快,一年一度的煤电合同谈判已经转变成煤电企业间的自主行为。下周,省内煤企山东能源、兖矿都将自主举行煤炭订货会,邀请发电、冶金等企业就明年煤电合同进行协商。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全国原煤均价处于每千克0.5元到0.6元之间,而白菜价格则为每千克0.5元到0.8元,“心忧炭贱愿天寒”成为煤炭企业当前最真实的写照。
煤价或将平稳运行
与煤企涨价相对的,却是当前发电企业和港口煤炭库存高企。
据了解,沿海六大电厂库存量仍保持在1400万吨的高位,日耗煤量稳定,港口库存量增加。
“山东目前电煤库存为1100万吨,按日耗37万吨计算,可用30天。”往年一入冬就奔波在调煤路上的史玉明告诉导报,近两年他明显感觉轻松了。
来自秦皇岛煤炭交易网的信息显示,截至12月2日,秦皇岛港煤炭库存量659万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35万吨;曹妃甸港659万吨,上涨91万吨;京唐港633万吨,上涨160万吨。
“国内动力煤价格短期内存在进一步上行空间,原因在于煤企希望在与电厂进行年度价格谈判之前将煤价维持在更高水平。最近煤炭进口的进一步下降以及持续的减产,有利于缓解短期内的供应压力。”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分析师李学刚表示,大型煤企希望通过连续上调煤价,来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而下游电厂则通过降低运煤积极性来争取有利的谈判空间。
刘冬娜表示,随着北方地区进入供暖期,耗煤增加,季节性需求以及后期煤矿减产力度的加大将促使动力煤市场供需局面好转,预计后期煤炭价格仍有上涨可能。
李学刚则分析认为,随着主要煤炭企业月初上调煤炭价格的积极影响被逐渐消化,国内海上煤炭运价持续下行、港口锚地待装煤炭船舶数量偏低等暗含的煤炭需求偏弱,以及主要电力企业库存偏高对煤炭价格产生的下行压力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再度显现,促使告期环渤海地区动力煤价格及价格指数步入相对平稳运行局面。
为了避免中长协兑现率偏低的情况,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专门出台了《煤炭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在煤炭交易的数量、质量、价格和交货的约定,数量质量确认和纠纷处理,运输及货款的结算与支付,合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制定了15条16款细则。
在河北一家煤炭企业人士看来,这一文本的亮点是将双方的违约责任规定得更加明确,鼓励企业签长协,有利于帮助煤炭企业走出困境。不过,能否真正提高兑现率,依然有待观察。
此外,定价方式也是每年煤电谈判的博弈焦点。据记者了解,本周冀中能源、山东能源、兖矿都将自主举行煤炭订货会,邀请发电、冶金等企业就明年煤电合同进行协商。去年大多数煤炭企业抛出来的定价方案都是基准价再加浮动价,这个基准价主要是参考环渤海动力煤指数,而山西煤炭企业则多了中国太原煤炭价格交易指数这一参考项。
这种区域价格指数定价的特点在今年将更加明显。“我国产煤地非常分散,构成煤炭价格指数体系后,可以使价格指标更加完善,更能够反映出产地、消费地甚至一些主要煤炭集散地价格水平的变化。”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表示。
- 国产矿危机再发酵:山东九成矿企成本高于矿价
- 国家电网明年规划13条特高压 设备企业分享“蛋
- 铁矿石资源税从价计征短期难完成
- 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发放流程将被简化
- 发改委:确保安全前提下 启动一批沿海核电工程
- 区块难落实 第三轮页岩气招标难产
- 质检总局:将停止在用机动车“油改气”
- 消费旺季来临 煤价或将迎一轮短期反弹
- 跨界资本来袭 国内光伏政策“利好”频出
物价今年整体波动平缓 年底不会呈现快速上扬
11月新能源商用车产量环比增1.9倍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