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明年楼市政策将定调 “政策窗口期”有望开启

2014-12-8 9:16:3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核心提示:高盛中国认为,明年国内的房地产投机需求可能进一步下降,同时随着政府致力于降低实业融资成本,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在明年会进一步下降,对居民资产配置的吸引力下降。因此,按照他们的估算,2014年全年房地产需求大约为7万亿人民币,投机性房产需求下降9个百分点,也就是会有6300亿元的资金从楼市流出,这当中的六成会流入股市,约为4000亿元。

 

  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也在悄然影响未来的政策走向。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从权威人士处获悉,经过长时间调研后,智囊机构近期向主管部门提交了一份调整楼市政策的建议,涉及相关税费调整、微调限购等措施。这些政策建议的共同指向,在于刺激市场需求,促进成交量回升。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政策是否真正落地,明年1月可能会有定论。理由在于:一方面,年度楼市数据出台,将为监管层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年末一系列重要会议召开,在分析明年经济形势作出判断的基础上,也将定调房地产政策。

  一些机构指出,在数据向好的背后,一线城市面临的供应缺口仍然较大,对政策利好有着迫切需求。按照政策落地和企业决策周期,市场可能在明年3-4月才会真正有所体现。

  一线城市楼市明显升温

  经过多月的平缓升温之后,房地产市场的回暖速度正在加快。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1月,全国54个城市住宅合计签约27万套,环比上涨8.9%,创年内最高月度成交记录。一二线城市住宅成交环比均上涨13.2%,三四线城市涨幅相对较小。

  一线城市升温幅度较大,主因在于整体需求偏大所致。据北京市住建委数据,11月北京新建住宅网签12279套,二手房网签11180套,二者均创下今年以来月度新高。

  9月末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被认为是激活市场的主要因素。9月30日,两部委出台信贷新政,提出对于首套房“认房不认贷”的标准,并重申最低利率优惠。10月中旬,三部门出台政策,降低公积金贷款购房门槛。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稳定住房消费”的说法。11月21日,央行宣布降息。

  同时,在多数城市已经对松绑或取消“限购令”的基础上,各地陆续发布了多项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其中不少条款对房地产业构成利好。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上述政策措施带有明显的利好性质,不仅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影响巨大,而且降低了购房成本。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很多购房者停止观望,转而积极入市。张大伟表示,在各项政策利好的叠加作用下,市场成交量缓慢回暖的形势短期内或持续。

  一系列托市政策的出台,引发广泛争议。在房地产发展史上,每当市场陷入低迷,随即便有政策层面的利好消息出台,并最终挽救市场于危难。这种“低迷即救市”的逻辑,被不少业内人士所批评,认为其会继续助长土地财政依赖和“房地产独大”现象。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珏林认为,今年的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虽然无法超过去年的历史高点,但按照当前的交易势头,基本上可以超过2010年和2011年水平。从最近十年来看,成交量仍然处于高位,因此并不存在“低迷”一说。一系列托市政策的出台,主要目的在于刺激经济,但在客观上利好了房地产,尤其是提振了市场信心。

  自住房贡献不少成交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849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8%,降幅比1-9月收窄0.8个百分点。上述数据明显高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同期水平。

  虽然上述数据相对乐观,但在供需关系逆转、区域分化严重的市场环境下,还隐藏另一重真相。

  一方面,整体市场供需关系已经发生逆转,供大于求形势明显。据统计局数据,自2012年4月以来,全国商品房库存连续31个月上涨。与最低点时相比,最近两年多来,全国商品房整体库存上涨接近9成。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此前就表示,库存庞大的贵阳、昆明,可能成为下一个鄂尔多斯。

  今年以来,住建部经过多轮调研,已经对整体房地产市场做出了“供大于求”的判断,已出台的政策方向也以“去库存”为主。

  另一方面,一线城市的成交量背后,有一定“水分”支撑。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指出,北京房地产成交量虽然维持在高位,但相当一部分成交量由自住型商品房所贡献。

  今年北京入市的自住型商品房已超过5万套。与2013年北京商品房成交28万套的峰值相比,占比约为18%。上述官员表示,按照今年成交量,自住房将可能占据北京商品房成交近1/4的比重,成为支撑北京楼市的重要力量。

  他表示,若单看数据,决策者可能会得出“市场平稳”的结论,且没有动力对现有政策作出进一步调整。事实上,由于地块多是以“捆绑”方式出让,并“吃掉”企业的大部分土地成本,因此房地产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

  他指出,大规模的自住房建设不仅难以持续,而且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热情。对于供需关系紧张、商品房投资相对不足的北京来说,并非真正利好。其他的很多热点城市,多少也都存在以保障房来“充数”的问题。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自2月以来,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速已连续9个月下滑,且均低于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政策窗口期”有望开启


  政策措施固然会影响市场,但市场变化同样会对政策制定产生反作用。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相关智囊机构近期向主管部门提交一份调整楼市政策的建议,涉及相关税费的调整、微调限购等策略。此前,该智囊机构曾对各地楼市进行了长时间调研。

  在税费方面,上述机构建议降低二手房交易营业税免征年限。此前业内人士曾呼吁,该年限应由五年调整至两年。同时,2013年初出台的“不满五年或非唯一二手房交易需缴纳20%个人所得税”一项,也被建议废除。该项政策随“新国五条”而出台,被认为极大地提高了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成本。

  权威人士透露,上述机构还建议对一线城市的限购政策进行微调,赋予外地户籍人口购买二套房的权利。上述政策的共同指向,在于刺激市场需求,促进成交量回升。

  分析人士指出,一线城市的真实情况要低于数据反映的标准。因此,在楼市政策“持续宽松”的通道中,需要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

  短期来看,政策利好恐不会很快落地。上述人士透露,真正的“政策窗口期”将可能出现在2015年1月。一方面,年度楼市数据出台,将为监管层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年末一系列重要会议召开,在为明年经济形势作出判断的基础上,也会给房地产政策的制定奠定基本原则。

  王珏林认为,房地产政策有放松空间,比如可以通过降低首付比例的方式,进一步撬动资金杠杆,也可以将获取购房资格的年限降低,释放消费能力。但他并不建议对一线城市取消限购。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房贷新政出台之后,银行在执行中仍谨慎,购房者并未获得实质性利率优惠。未来房贷利率折扣和首付比例的下浮空间,都有可能在明年做出实质性调整。

  就市场表现而言,虽然多数机构认为回暖势头仍将延续。但从长期来看,按照正常的政策落地和企业决策周期,在上述“窗口期”过后,房地产市场将在明年3、4月真正做出反映。

  七成房企或完不成年度销售目标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7日,已公布11月销售业绩的上市企业21家。其中6家完成年度销售目标的90%以上。恒大、绿城等房企已经提前完成年度任务,万科、富力、融创、越秀等完成率超过九成,剩余17家公司可能难以完成今年的销售任务,完不成任务的公司占比或达七成。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虽然大部分企业在“9·30”之后的销售明显好转,恒大等企业表现优于市场,但大部分企业距离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依然差距很大。完成年度任务不足九成的企业,在最后一个月冲击完成的难度都很大。

  Wind数据显示,沪深A股142家上市房企三季度库存额达2.31万亿元,环比增长5%,同比增长21.5%。从绝对库存总额看,“招保万金”依然库存量最大,分别达到3512亿元、2750亿元、943.5亿元和862亿元,合计达8068亿元,占全市场的35%。首开股份、华夏幸福、金科股份、金融街、中南建设、荣盛发展六家企业的库存总额在500亿元以上。

  “大部分企业的库存积压严重,这种情况下,短期内特别是12月,房企将依然是以价换量的策略来积极去库存。”张大伟表示。此外,从11月单月业绩看,相比10月大部分企业有所回落,放松限购及放松限贷的政策红利在11月有所回落。

  四季度销售总体回暖

  尽管大部分企业难以完成年初销售任务,但10月以来多项利好政策发布导致市场情绪变得积极,购房人群明显增加。“四季度房企销售总体呈现回暖趋势。”张大伟说。

  面对年度销售业绩指标的压力,不少上市房企促销走货的力度在近两个月趋强。在刚刚过去的“双11”,包括万科、方兴、远洋、碧桂园等多家房企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启了房地产的电商促销模式,推出了特价房、房产众筹等多种线上线下结合的促销活动提振销售。其中,方兴地产联动全国11城22盘,24小时成交42亿元,不仅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更为地产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营销模式。对于即将到来的“双12”,多家房企都希望再次利用网购电商平台拉动销售。

  不过,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走势,房企之间的业绩分化变得更明显。截至12月初,沪深两市共计27家上市房企公布了2014年年报业绩预告,其中,5家房企预告净利润亏损。剔除数据公布不全的房企后,按照预告净利润同比增长下限来看,净利润同比上升企业为9家,下滑企业达8家。“未来市场分化将不仅出现在各类型城市,对于企业来说,因为经营策略、管理能力的不同,运营重心的差异,表现也将差距非常大。”张大伟分析。

  地产股配置价值抢眼

  基本面疲弱并未压制房地产板块行情太久,11月下旬以来,随着不少城市房屋销售数据捷报频传,申万房地产指数亦跟随大盘走出一轮明显升势。相关数据显示,11月20日-12月5日,申万房地产指数涨幅达到15.99%,在行业板块中名列前茅。伴随行业基本面改善、增量资金入市步伐加快,当前市场对2015年1月央行启动降息周期的预期更趋强烈,预计在无风险利率大概率下行的支撑下,地产股还将迎来估值修复以及基本面向好双重利好,房地产品种配置价值将进一步提升。

  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受国内楼市景气下行趋势影响,A股房地产股票也明显陷入沉寂,虽然期间适逢大盘展开第三轮强势逼空,但申万房地产指数表现平平,未曾显露出权重蓝筹的“本色”。

  进入11月份,受多地楼市销量实现逆转行情,A股房地产股走势焕然一新。整体上,11月楼市呈现前低后高态势,11月上半月,全国54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共1028.18万平方米,环比10月下旬骤降22%。受央行非对称降息政策刺激,11月后半段全国主要城市交投热度均大幅升温。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40个重点城市11月最后一周新房成交面积较前三周平均水平上涨5%,其中一线城市成交上升20%,部分二线城市成交量增幅也超过20%。11月一、二、三四线城市楼市销量分别实现12%、11%和4%的环比增长。

  行业基本面出现改善,令地产股走势为之一振。统计发现,11月20日-12月5日,申万房地产指数累计涨幅为15.99%,仅次于非银金融、银行、采掘和国防军工板块,位居行业涨幅第五名。个股方面,114只成分股中有108只上涨,且涨幅超过20%的股票多达25只,新湖中宝、格力地产、新大地产、华发股份涨幅还分别达到54.23%、53.79%、51.81%和47.06%。

  从目前数据看,主要城市楼市销量已经连续三周同环比上升,这使得房企拿地积极性显著提升。据中原地产监控,11月全国20大房企斥资274.65亿元拿地,创今年3月以来最高记录;20大标杆房企中,11月拿地金额超过30亿元的有华润置地、绿城中国、龙湖地产。

  随着开发商和购房者情绪回暖,央行降息对楼市景气度改善还会进一步凸显。国泰君安证券认为,站在当前时点,地产股仍具继续参与价值理由有六:一是资金宽松之下,基本面向好有支撑。降息作为“9·30”宽松政策的延续,对房地产市场销量改善明显,预计后续将进入销量、价格整体平稳回升状态,基本面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二是地产板块的上行主要来自于贴现率下降,导致板块整体估值得以修复,进入降息周期后,估值恢复将持续;三是伴随行业进入存量地产时代,预计大型房企将借助再融资东风跨界整合,构建激励机制、引入战略性投资等都有可能;四是产业资本、QFII等海外资金、融资融券、银行理财、保险等增量资金整体偏好低估值稳健蓝筹,地产板块大概率受益;五是宏观层面的降准降息有望成为板块表现的后续催化剂;六是当前基金配置地产股比例仅占1%,处于四年来最低,从“低持仓+大空间”角度而言,地产股配置性价比更高。

  兴业证券认为,短期内,由于市场对于地产行业基本面回暖仍存有分歧,还需进一步数据确认,所以地产股在前期近期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难免出现一些调整,不过中期而言,地产板块在货币放松周期中会有较好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因此每一次调整都是较好的买入时点。

  申银万国[10.38%]证券表示,经过多年调整,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购房者已基本以自住需求买家为主,表现为首套房或者更新需求。他们在看到有关当局积极救市、维稳房价的举措后,对于房价止跌转升的预期,仍是影响他们购买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行业基本面持续稳步复苏抱有信心,进一步的货币政策宽松将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催化剂。作为降息周期下基本面受益的主要板块之一,行业轮动重新青睐地产股的时间不需要等待太久。

  国泰君安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条主线布局:一是区域投资主题;二是旧貌换新颜,采用新路径、新机制、新模式的房企;三是再融资预期强烈、酝酿转型标的;四是估值水平和发展稳健性兼具的行业龙头。

 

  目前中国居民资产配置中,房地产资产占比约在60%以上,在全球范围内偏高;而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配置的配置较低,只有5%左右,所以,未来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将逐步降低房地产资产配置,增加股票等资产配置。

 

返回产业信息研究网首页>>

责任编辑:S552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规模及影响因

一、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目前在食品分析检测中,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原子...[详细]

中国蜂蜜市场供需及进出口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蜂蜜厂商越来越重视庞大的中国市场。他们充分挖掘我国高收入人群和年轻...[详细]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特点及投资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行业总体概况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是指通过现代信息科技,例如互联网、移动支付...[详细]

中国展览馆分布及会展市场结构分析

一、中国会展市场结构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会展业的兴起和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会展业已从规模化...[详细]

5G商用预测 会不会取代4G和3G?

5G商用时间表科技日报:请您展望一下5G何时能够实现商用?三胜咨询分析师邦文:包括欧盟、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研究...[详细]

创业投资火爆 商业策划应势崛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公司之间初步建立了良性互动机...[详细]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公司文化 核心优势 主营业务 调研网络 精准数据 联系我们
行业研究
研究报告 专题报告 定制报告 报告介绍 报告价值 研究团队 研发流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立项报告 募投可研 项目申请 资金申请 能评报告 稳评报告 典型案例
商业计划书
融资计划投融指南 格式模板 编撰要点 特色服务 服务优势 经典案例
咨询服务
商业策划 市场调研 营销策划 上市咨询 产业规划 策划咨询 管理咨询
客户服务
服务承诺 订购流程 付款方式 产品配送 成功案例 在线反馈 帮助中心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28749841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传真:0755-28749841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13923420831 广告合作:0755-25151558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5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