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才能弯道超车
2014-11-28 16:12:4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工信部日前披露,全国试点城市2013年以来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3.86万辆,仅为2013年至2015年目标量的11.49%。可见,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应用尚未成熟。然而,在政策刺激下,新能源汽车的投资热不断升温,车企也出现低价竞争现象。在缺乏市场基础的情况下,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于追求规模扩张,大干快上,容易引发新一轮汽车产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于7月公布后,涉及电价、税收、目录管理等政策相继落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3.9倍和3.8倍。同时,地方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投资规模迅速膨胀。
政策推动和地方投资虽然可以短期刺激产销量增长,但消费者的需求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按照申报计划,2013年至2015年,39个推广应用城市(群)将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33.6万辆,但截至今年9月,完成的推广量仅为目标量的11.49%。河北省、西安、成都等近20个城市和地区的完成比例低于10%,长春、哈尔滨、兰州、海口等6个城市和地区的新能源车推广完成比例为0。
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制约因素包括配套设施不足、安全问题及技术不成熟等。令人担忧的是,新能源汽车推广过于重视数量化指标,导致车企低价竞争,地方投资也出现畸形化发展的趋势。
最近开幕的广州车展首次设立单独的新能源汽车展馆。展会显示,相比于特斯拉ModelS、宝马i3等国外车企产品,国内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普遍缺少叫好又叫座的产品,量产车型补贴后售价集中在10万元以下。国内车企低价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推广数量指标的压力。受地方扶持和补贴因素的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销售的地域性十分明显,低价车型可以迎合当地推广数量的要求,地方政府也利用公车改革、公共交通采购等非市场化渠道消化指标压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比传统汽车工业制造难度更高,技术研发、产品安全和指标测试等资金投入更多,国内汽车企业如果延续低端规模化的发展方式,将很难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更值得警惕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面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风险。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应用和更新不断加快,涉及动力电池材料、车身轻量化、车联网等诸多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现有的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以及生产流程将迅速更新,而许多大规模建设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地方城市不具备汽车工业基础,也缺乏新能源汽车技术储备,单纯追求项目投资和产值规模可能埋下产能过剩和技术淘汰的隐患。
政府扶持政策是新能源汽车在初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产业只有回归市场导向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遵循重质轻量的原则,摒弃数量化指标的考核体系,在市场导向基础上,借助技术突破,才真正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营造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产销量增长应以市场化应用为导向。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速解决困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汽车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工艺进步等手段提升新能源汽车性能,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新能源汽车准入资格应逐步放开,在生产和商业模式等环节,鼓励更多资本进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竞争。另一方面,应促使地方政府通过开放市场增大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尽快破除地方保护,取消地方补贴目录,让地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更加公平、合理。同时,避免地方政府以“当地建厂”等形式设置隐形门槛,建立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采购和招标体系,鼓励汽车企业在公车改革、公共交通采购等领域的公平竞争。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发展会出现多种技术路线长期共存的局面,国际汽车界形成了一些共识,比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纯电动车比较适合小型化、短里程的应用,而混合动力汽车适合于中大型汽车,在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较长行驶里程中应用,燃料电池是未来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但是实际应用还存在很多困难。同时,混合动力、多种替代能源与传统内燃机节能技术会长期并存,短期内不会出现一种完全可以取代石油的新能源。所以,目前不可能做终极的结论。
还有理想与现实的问题。由于是新生事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技术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同时面临传统汽车的顽强挑战,核心技术能否较快突破决定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进度和规模,国内外的纯电动车都存在着电池技术、质量保证、电池成本甚至安全性问题,在相关技术没有突破之前,是不可能大面积推广的。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发展依赖于基础设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完善的充电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要科学规划,加强技术开发,探索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个过程。电动汽车在摆脱石油依赖、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充电设施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如果要方便到像传统汽车加油一样的程度,就更是任重而道远。
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使用方式上完全不同于内燃机汽车,也需要消费者有一个熟悉和接受的过程。政府的政策支持、进行示范运行、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都是为了加快市场化的进程。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具体问题,不应该再做空洞无用的辩论。
- 涂料品牌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 如何推动未来医疗的“移动”?
- 钢铁多元化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 甲醇行业安全环保等问题存隐忧
- 微信电商 木门市场营销新渠道
- 未来我国纺织行业将积极开拓市场创造机遇
- 中国房地产“白银时代”企业转型之道探讨
- 白电智能化转型成为技术革新重要方向
- 国务院再出招缓解融资难 小微企业上市门槛降低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