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比年前将松绑 商业银行或释放出数万亿放贷能力
2014-11-21 8:52:4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首次提出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上证报记者获得的信息则是,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可能并不仅限于存贷比分子分母口径的调整,还可能涉及小微、三农贷款计算豁免以及机构差异化管理等。相关人士称,监管层正在制定的监管办法有可能年底前出台。
有研究人士认为,若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商业银行或释放出数万亿放贷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对三农、小微贷款计入存贷比考核此前已给予了很多弹性优待,比如此前相关办法明确支持优先支持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微型企业贷款的金融债(简称“小微金融债”),且允许商业银行金融债券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
相关人士指出,此次关键是考虑同业业务以及票据等表外业务如何计入存贷比分母。昨日市场流传的一份央行文件指向拟将部分同业存款纳入存款统计口径,部分同业存款拆放纳入贷款口径。分析认为,如果该做法落地,将使得中国银行业,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存贷比压力得到缓解。
这一可能的调整在市场预期之内。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说,外汇占款低增长和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多元化的新常态之下,存贷比的调整只是时间问题,本次会将同业存款来源计账细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通俗来说,就是余额宝将被纳入。
具体到影响而言,若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清友认为理论上的最大值是释放7.4万亿信贷,但考虑银行资产端业务相应调整、实体信贷需求疲软以及央行信贷额度控制,实际可释放的人民币信贷或不及预期。
不过市场流传的央行文件并非全文,且不清楚是征求意见稿还是已经形成决议。此前有关存款偏离度考核管理办法是由银监会、央行与财政部联合发文。
值得指出的是,此次国务院会议明确提出增加存贷比指标弹性,也让取消存贷比考核的声音再起。
“近期存贷比监管机制有所调整,明年有可能对《商业银行法》做修订,最终取消存贷比考核。”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昨日在陆家嘴金融全球创新峰会上说。
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也在近日撰写并刊发的《我国银行流动性监管制度变革——银行监管改革探索之四》一文中提出,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变化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存贷比等传统监管标准的作用。
王兆星指出,1994年将存贷比引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更多是将其作为强化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的手段,而不是流动性管理要求。直到今天,存贷比起到的实际作用也主要是约束银行的信贷扩张,而不是流动性管理。
存贷比调整迫在眉睫
“这是一个前奏,和存贷比的取消是结合起来的。”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称,合意贷款总量流向和机构的管理问题将是未来的重头戏。因为要推行合意贷款,明年或将取消银行存贷比指标要求。
坊间传闻,央行将拟定调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和各项贷款统计口径。最大一项变化是,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纳入各项存款,相应地,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纳入各项贷款。而多名经济学家昨日向本报记者表示,他们更倾向于取消存贷比的判断。
存贷比指标最早是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股份制银行(即当时新设立的中小银行,区别于当时的国有专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点时提出的。2003年《商业银行法》因中国银监会设立而进行修订,但包含着存贷比的第三十九条被完整保留下来了。此后,存贷比不得超过75%便被作为监管指标,由中国银监会负责执行,一直延续至今。
连平表示:“近期进一步对存贷比监管机制进行部分调整,增加新的因素,但相比分母更大的存款,贷款虽有所增加,然而幅度有限,由于存贷比考核的存在,未来可能走上商业银行修法的路程,最终取消存贷比考核。”
“存贷比的改革也迫在眉睫了,现在对金融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主要是风险考量,而资本充足率是最重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资产负债比例关系的考核。”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锋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微博)向本报记者分析称,眼下存贷比的存在已造成多方面扭曲,存贷比严重制约了信贷的平稳适度增长。此外,鲁政委认为,存贷比构成了利率市场化的障碍。在央行2012年6月首次允许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区间浮动后,几乎所有银行都显示出了强烈的“一浮到顶”的倾向。“央行之所以允许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之上浮动,其实就是希望看到不同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在存款定价上百花齐放,然而,强烈的‘一浮到顶’倾向,意味着这种政策期望实际上落空了,由此也就封住了短期内存款利率市场化继续向前推进的可能。”
然而,银行作为市场参与者,对存贷比调整又有着不同见地。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惜贷”是事实,其原因很简单:中小微放款收益本身不高,并且还要求降低利率,银行收益较低。小微企业风险高,而央行对贷款不良率的考评较为严格,这是银行“惜贷”的主要原因。而存贷比的调整增多银行存款,银行固然欢迎,但是也很难保证资金能够流向小微企业。
某国有大行信贷部负责人则向本报记者透露,调整存贷比对于该行来说并无太大影响,国有大行并不缺存款。
合意贷款演重头戏
然而,存贷比和合意贷款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
那么,何为合意贷款?
在11月6日晚间央行发布的《报告》里,央行以专栏的形式给合意贷款“正名”:实际就是指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其核心内容是指金融机构适当的信贷投放应与其自身的资本水平以及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相匹配。
央行也在《报告》里诠释,实际上,合意贷款会按照大体均衡、不大起大落的原则把握,但根据实体经济的实际贷款需求情况也有一定弹性和灵活度。农村金融机构可结合农业季节性规律,灵活安排贷款节奏。一般而言农村金融机构前几个季度贷款比例较高,与季节性规律基本相符。
连平解释称,合意贷款是参考了存贷比、资本充足率、不良率等数据综合测算出的指标,即在这种状况下,合理的信贷增量应该是多少。此外,商业银行自己也会根据数据测算,往往会在年底提出下一年计划贷款规模,上报央行得到认可后,这个贷款规模就是下一年信贷的总量。
对银行信贷的短期影响而言,四个监管指标的约束强度排序大致是,合意贷款规模、存贷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要求。
上述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释了银行业四个监管指标的作用:存贷比是从会计账目上反映的存款和贷款的比例,属于监管的一条红线。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决定了总量的风险资产的扩张速度。而准备金其实是从现金流量角度出发,银行获得一笔存款的同时要上缴一部分准备金。资本充足率和准备金都是信贷总量的约束机制。“前三者的约束是一个偏软的约束,监管指标是公开的,银行的自我调节余地是比较大的。”上述市场人士称,与前三者不同的是,合意贷款是配额管理,是一个硬性的约束。
“各种费用不让收,国家又控制融资成本,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小微企业贷款商业可持续性还差一些。降低融资成本,又要商业可持续,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共识是风险高、管理成本高,银行陷入两难。当然,小微贷款‘两个不低于’,肯定是会完成任务的。”上述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银行毕竟是商业机构,监管部门没有提出更多优惠,如差别准备金率、税收补贴,可能银行积极性不高,可持续性或许不强,不能光靠硬性指标和新增贷款。”
对于控制贷款的四个指标,该信贷部门人士称,资本充足率是最重要的指标。在资本新规实施以后,存贷比、规模控制应该全部取消。“从资本的角度来说,资本充足率达标了,监管部门就不需要再过多‘干涉’。所有指标都应归结到资本充足率这个指标上。”
连平则表示:“市场担心中国银行业在存贷比取消后,会不会拼命放贷款?这是一个问题,所以需要用合意贷款来对银行放贷行为进行约束。”
那么,合意贷款如何助力企业融资呢?央行有办法。央行将会使用相应工具来对贷款进行调控,也就包括合意贷款。
“比如银行通过该年M2目标情况,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确定一个贷款增长的计划,上报央行,央行来衡量是否可接受。”连平称,“如果央行觉得不可以接受,那么央行会通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提高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使得其资金量减少。”
此外,在外汇占款增速越来越慢的趋势下,通过央行获得融资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银行需要资金时,央行还可以通过再贷款给予资金支持,比如近期的新型货币工具:PSL(抵押补充贷款)、SLF(常备借贷便利)、MLF(中期借贷便利)。央行可通过调整再贷款的利率来使银行“服从”合意贷款目标。
- 银监会修订 《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
- 业内:明年化肥出口关税政策或进一步调整
- 年底前干细胞产业政策或难出台
- 新汽车销售办法明年初或实施 非授权经营有望放开
- 国务院: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将基本用上天然气
- 澳大利亚乳品入华”零关税“来临
- 澳大利亚葡萄酒入华“零关税”
- 辽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意见》解读
- 我国《运动营养食品通则》将出台
黄金水道主题逆市升温 6股喜获政策红利
中国汽车俄罗斯市场连降10个月跌幅收窄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