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市场消费迎变革 “流量银行”走俏
2014-11-28 16:46:1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中国联通日前正式推出流量银行业务,用户可享受流量随时查询、存取和购买等服务,富余流量还可以转赠他人。此外,用户还可以参加流量平台上的企业推广活动,免费赚取流量。分析人士认为,流量经营将成为未来三大运营商的主要战场,将是未来移动通信市场的焦点之一。对于A股市场而言,流量银行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题材概念,或将得到增量资金的重点关注。
联通推“流量银行”产品
在11月25日召开的2014年移动互联网流量创新峰会上,作为主办方的中国联通正式推出了流量创新经营产品—“流量银行”,展示了与互联网行业在流量经营方面的合作案例。
据媒体报道,在本次峰会上,中国联通重新定义了流量的价值,创新性提出了流量平台化经营业务模式。中国联通表示,传统的以免、送为主的流量1.0经营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大流量时代的用户需求,未来流量将连接一切。作为提供流量基础服务的电信运营商,联通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和满足企业利益诉求,积极探索新型的流量经营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联通将以流量为纽带,以技术和数据为基石,全方位打造包含用户、企业和运营商在内的流量2.0生态系统。基于上述原因,中国联通正式推出了流量创新产品—“流量银行”。中国联通将其定义为:一个针对3G、4G用户的流量管理与交易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为企业用户提供精准、高效营销服务的推广平台。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联通“流量银行”打破了传统的运营商界限,所有运营商的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无障碍的跨平台运营。今后用户只要下载APP或登录网页使用流量银行,就可以享受流量随时查询、存取和购买等服务,富余流量还可以转赠他人。此外,用户还可以参加流量平台上的企业推广活动,免费赚取流量。
同时,有分析人士表示,对于企业客户来说,流量银行也是其有力的营销制胜利器。流量银行为企业提供了庞大、高质量、真实的用户平台,为企业用户扩张和精准营销提供了先决条件。入驻流量银行平台的企业,通过设计各种创新营销推广活动,吸引用户积极参与互动和分享,可以提升企业推广效率。而流量货币化所带来的流通、支付、积分兑换功能,也将使企业的增值服务更受用户青睐。
此外,中国联通还表示,将为合作企业提供基础技术和大数据服务,通过用户的地理位置、终端类型、消费水平、浏览习惯等数据,分析预测消费者的社会属性、兴趣偏好、消费能力等,帮助企业快速找到大规模、高质量、有价值的目标用户群体,有效评估营销推广成果。
据报道,在本次峰会上,腾讯、新浪等多家主流互联网企业嘉宾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流量合作经验;乐视网、网易传媒、滚石移动、印象笔记等嘉宾也献计献策,结合自身需求,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基于运营商流量方面的合作建议。
“流量银行”概念有望成股市新宠
相关资料显示,“流量银行”一词最早出现在互联网领域,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网络广告合作形式,能够使网站主与广告主在流量银行制定的标准里自动达成合作,让广告主购买流量的费用直接成为网站主的佣金。
据介绍,作为一个中介平台,流量银行为网站主与广告主同时提供服务,不仅要保证网站主有钱赚、赚更多钱,还要保证广告主花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到真正有效果的地方。所以建立了一套机制,包括了信用机制和效果跟踪。信用机制指的是,为所有的广告主和网站主建立信用机制,为的是让买卖双方合作更放心;而效果跟踪指的是,智能筛选匹配网站投放,能够让网站主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让广告主找到更多更适合自己网站的好广告,从而降低广告投放成本。对广告主而言,流量银行的弹窗广告,更能确保得到“定点投放、物超所值”的广告效果。同时,流量银行还提供按地区、流量质量、广告效果、分时段等多种广告合作形式,让客户得到更灵活的广告投放环境。
由此可见,联通推出的流量银行业务是传统互联网流量银行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一种演变产品,其覆盖的用户范围更加广泛,影响力也可能更加巨大。分析人士认为,基于移动通信行业自身的消费特点,流量赠送等特色服务很可能会带来极高的用户参与度,非常有希望成为移动通信领域内新的热点。对于股市来说,近期增量资金挖掘新题材的热情非常高涨,流量银行有可能成为新增资金关注的重点之一,相关个股的表现值得持续跟踪。
“一个针对3G、4G用户的流量管理与交易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为企业用户提供精准、高效营销服务的推广平台。”联通这样定义“流量银行”。据悉,未来用户甚至还可以将第三方积分(如信用卡积分、超市会员积分等)与流量相互兑换,用流量购物,真正实现“流量货币化”。不过之前一家虚拟运营商好像已经推出过类似服务,市场上也有诸如“流量宝”这样的产品,再结合此前的报道,移动、电信接下来很可能也会选择跟进。
- 我国移动支付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 5G技术发展方向及面临的挑战
- 5G的亮点和优势
- 国产4G标准TD-LTE在大力提高网速
- 智慧城市政策持续发酵 4万亿“蛋糕”待分
- 华为:4.5G移动通信技术将于2016年进入商
- 上海聚焦聚力发展大数据产业
- 国内数据中心遍地开花 须警惕投资虚火
- 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初具规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