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降至“冰点” 交投继续回落
2014-11-21 14:41:48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今天是沪港通第五个交易日,港股恒生指数最新跌0.08%,A股上证综指最新涨0.01%。
沪港通成交量降至“冰点”。截止上午10:28,沪股通每日额度130亿还剩126.74亿,使用3.26亿,消耗3%;港股通每日额度105亿人民币还剩104.42亿,使用0.58亿,仅消耗0.6%。
有观点称,未来沪港通或成为无人问津的鸡肋,甚至有声音质疑,沪港通可能成为第二个港股直通车。
据悉,2007年,“港股直通车”曾受到市场的关注,推动港股暴涨逾万点,但最终或因抵触中国现行外汇管理政策而被终止,加之金融危机来袭,恒指暴跌65%。对此券商人士表示,沪港通已经开通,不可能停下来,更不可能关闭,它仅仅是多了一个投资渠道,投资者要以平常心对待。
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几天流入A股的香港资金可能会减少,市场短期可能重回国内资金主导趋势和风格的局面。天风证券投资顾问王晟彪表示,短期内,沪港通维持成交清淡,沪股强港股弱的格局也将持续。王晟彪还表示,沪指近期可能继续调整。一方面是几日后新一批新股发行,资金面紧张;另外,此前沪指几次突破2500点没有站稳,有技术调整需求。建议投资者近期可逢高减磅,备战新股。
不过,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则认为,沪港通短期会视两地股市的表现而波动。“除了双方不太熟悉对方股市之外,内地人炒港股早有渠道,不一定要通过港股通,导致港股通更清淡,3000亿和2500亿的双边额度,不可能一口气用完,每天占用额度会随双边市场的走势而波动。如果双边市场明显看涨,则额度使用就会抢手;反之,额度就会出现闲置。”
沪港通开通首日出现南冷北热,除了首日沪股通的额度全用完外,后续几个交易日两地都有明显剩余额度,但港股通使用额度明显小于沪股通。我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
1.港股缺乏机构资金流入,而个人投资港股门槛相对较高。从投资风格来看,无论是中小投资者或是机构投资者,都偏爱中小市值成长股,而此次南向港股通所涉及标的仅局限于恒生综合大中型成份股及A+H股,对机构吸引力不大;港股通的个人投资门槛在50万以上,基本上挡住了80%-90%的中小投资者。
2.两地市场交易集中在大盘蓝筹股,且港股通选择标的不多。从沪港通开通近几个交易日的个股成交量来看,两地市场成交仍集中在低估值金融股(特别是银行股),其它板块并不什么明显,其中港股通更是如此。港股通成交量居于前十的公司主要集中在银行股(4家)、能源股(2家)等,其它较为分散,而且可以选择的标的不多。
3.预计资金成本及投资回报预期是影响当前资金流向沪港两地的重要影响因素。
汇差成本及汇率风险短期使机构资金难以大规模流入港股通。一方面,投资港股存在一定的汇差损失。根据沪港通结算银行中国银行公布的港币买入价(0.7880)和卖出价(0.7910),两者存在一定的差距(0.003),一旦买入港币就会产生0.38%的汇差损失。同时考虑到港股结算是T+2,如果期间汇率波动较大的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损失。另一方面,投资者对港币有持续贬值的预期。从目前来看,港币兑人民币的走势正处于一个大的下降周期。港币的持续贬值使得南向资金的投资者面临了汇率的风险:投资港股后,所持有的港股市值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自动缩水,这将大大打消大陆投资者的港股投资积极性。
沪港通开通后,效应未达市场预期。预计资金成本及投资回报预期是影响当前资金流向沪港两地的重要影响因素。判断在当前沪港通的机制下,买卖港股涉及汇率问题,高成本的汇差使资金难以流向港股通通道,预计机构在资金高成本未得到有效解决前,港股通的影响可能弱于市场预期。由此,短期沪港通对A股影响有所淡化,谨慎市场将重回调整轨道。下周A股将迎新一轮新股发行,11家新股公司拟募资总额约85亿元,较10月约50亿元规模明显增大,且年内或仍存约20-30家发行规模,市场资金分流明显,判断A股市场将继续消化调整压力。市场成交有所缩减,资金跟进反弹减弱。创业板指数大涨3天后将遇反弹瓶颈,谨慎获利回调。
- 1.6万亿元IPO洪峰将来 央行选择开闸“放水
- 沪港通首秀“南冷北热” 外资扫货路径起底
- 利率市场化最后一公里 国企改革加快进行
- A股涨势是否可靠?A股市场将如何演绎?
- 沪港通268只港股通标的全扫描 六大机会不容错
- 9000亿海外资金候场沪港通 推动蓝筹股估值修
- 沪港通开闸:中央挺港兑现总理“礼包” 四大悬念
- 我国成为全球第三大债券市场 增信机制创新亟待“
- 海外人民币资金存量达2.6万亿 利于推动国际化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进入阿联酋市场
2014年TD-LTE终端发货超3022万部
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进入安装运行阶段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