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开工率偏低 钛白粉行业亟待整合升级
2014-11-19 15:43:0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环保与市场共促整合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钛白分中心主任、钛白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毕胜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随着行情的急剧变化,加上严峻的环保压力,近两年,业内10家以上不具长远发展能力的小微钛白粉企业关闭、拆除,或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剩下48家生产商,正常运转的工厂有56个,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之前大小混杂的无序乱象。
近两年来,业内有多家大中型钛白粉企业传出与重组有关的信息,主因都和经济状况不佳有关,虽然至今都还只是处于进行中,尚未形成最终定论,但行业整合是必然趋势。毕胜表示,在行业整合中,最有效的制约手段就是环保和市场。
当前与行业相关的国家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新环保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评估考核办法》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也即将出台。短期来看,中小型钛白粉生产企业受影响明显,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将被责令整改或直接关停;长期来看,有利于整体行业朝着节能、绿色环保、高新产业方向迈进。
项目进度延缓或搁置
据介绍,两三年前,公开的业内企业扩能和业外加盟新建钛白粉项目多达28~30个,涉及的综合产能达160万~180万吨/年,如果这些项目都能如期交付,到2015年,产能将陡增至420万~440万吨/年。现实情况是,除几个氯化法项目和少数硫酸法项目以外,绝大多数项目处于进度延缓或搁置状态,有的实际上已经取消。
2013年年内竣工并在2014年释放产能的硫酸法新项目只有宁波新福、攀枝花东方钛业、广西金茂、河南佰利联、广西大华和中核华原甘肃矿区基地,隶属于南京钛白的徐州钛白化工将于2014年末建成投产。.
毕胜认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是钛白粉行业状况变化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淘汰落后步伐加快,市场环境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产能的扩张步伐。目前,估计有80%甚至更多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预计,未来一两年,还将有一些创新能力差的中小钛白企业逐渐淡出。
产能过剩开工率偏低
钛白粉虽是小行业,但其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环境息息相关。我国大陆2013年钛白粉表观消费量为194.6万吨,人均占有量为1.45千克,是全球平均数(0.78千克)的1.86倍。如果剔除非颜料级产品22万吨,只计颜料级钛白粉产量为193.5万吨,2013年表观消费量为172.5万吨,人均为1.29千克,是全球平均数的1.65倍。
从长远看,钛白粉市场消费增长将稍高于GDP,预计未来3~5年年均增长率将达8%~10%。到2015~2017年,市场消费将达每年200万~230万吨(2013年为194.6万吨),不排除阶段性的波动起伏。
2013年,我国钛白粉综合产能为280万吨(不含表面处理和加工型企业),实际产量215.5万吨,产能利用率为77.0%。近年来,各地公布的扩产和新增项目曾经多达近30个,虽说其中一些已进行调整、延缓或搁置,但相当多的项目迟早要竣工投产,供需失衡趋势也将更明显。
立足硫酸法清洁升级
氯化法工艺是中国钛白粉工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但由于缺乏核心的技术来源,要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是若干年以后的事。当前,无论是各方引进的国外技术,还是自主技术,都还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毕胜向中国化工报记者表示,对氯化法工艺用规划的形式来设定未来发展目标,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国家政策鼓励更应与现实相结合。目前,已竣工试产的3个沸腾法氯化法项目在实际调试中大多出现了诸多问题,在建项目前景也不容乐观。这些氯化法项目要竣工投产、达标达产,真正市场化并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当下业内企业不能盲目跟风。
当前,业内正在经历行业发展的低谷,前两年上下热议的氯化法热度已经下降。两年来,除云南新立、锦州、漯河、佰利联4个项目以外,无一企业实质性启动氯化法项目,氯化法的前景也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4个项目的实际运行效果。
“硫酸法是中国钛白粉行业的基础和根本,我们不能期望一步登天,和国外先进水平平起平坐。全行业要正视现实,脚踏实地,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实现产品升级;因地制宜,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降低综合运营成本,实现整体效益。”毕胜强调。
- 科技水平提升 紧固件模具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 纺织业总体增速放缓 行业转型须可持续发展
- 地板企业需加强三四线市场挖掘能力
- 国内销售疲软 彩电行业拓展外销成发力点
- 风电设备“走出去”成利润新增长点
- 我国麻纺业亟待开发终端品牌产品
- 纺织业转型升级须适应“新常态”
- 医养融合成老龄化健康管理新模式
- 我国银饰业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