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试点“汽车平行进口”将正式开展
2014-12-30 11:30:09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上海自贸区内率先试点的“汽车平行进口”,已形成最后的工作方案,即将正式开展。
平行进口汽车,是指未经品牌厂商授权,贸易商从海外市场购买,并引入中国市场进行销售的汽车,也就是俗称的“水货”汽车。与授权渠道销售的汽车相比,平行进口汽车的优势是价格较为便宜,但短板在于没法享受国内品牌4S店的“三包”及售后服务。
今年11月初,国务院提出在上海自贸区率先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工作,引起很多消费者的关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顾军说,“汽车平行进口”允许贸易商从非授权渠道进口汽车,此举将使汽车流通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汽车售价更加合理。国务院批准试点后,相关部门一直在做详细的准备,把重点放在质量安全环节和售后服务环节。
“汽车是一种移动的商品,不解决这两个问题,试点就不踏实。目前试点已形成最后的工作方案,包括对相关企业的认定、交易规则的制定等,很快将对外公布。”顾军说。
专业人士分析称,“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工作开展后,未来可能有两种渠道确保平行进口汽车享有4S店进口车辆的售后待遇。一种是建立综合服务中心,专门针对自贸区销售的平行进口汽车提供服务,包括上牌、购险、交税和维修等。另一种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一些4S店和社会车辆修理厂提供服务。可以预期,平行进口试点将有效解决目前平行进口车所处的尴尬地位。
数据显示,去年国内平行进口汽车为8.4万辆,占全年乘用车进口总量的7%。今年,平行进口汽车预计将会达到11万辆左右,其中SUV占90%、MPV占5%。在售车型来源中,美国及加拿大占55%、欧洲占5%、中东占40%。其中,美国主要是以奔驰、宝马、保时捷、路虎等豪华品牌的SUV为主,中东以丰田普拉多2700、兰德酷路泽5700为主。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今后美规车被限制进口,对于平行进口车业务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平行进口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车型的个性化需求,而在平行进口车中,车型最为丰富的是美规车,中东版的车型较少。因此美规车遭禁,对于平行进口商来说,市场的大规模缩水,经销商势必将遭遇洗牌。
实际上,最新版《办法》征求意见稿曝光前,上海自贸区对平行进口车开始进行试点,被称为对非中规车解禁的一大利好消息。业内人士曾普遍表示,平行进口车放开已成为必然。然而,最新版《办法》中对于美规车销售的限制,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相关专家认为:“两种做法一边松绑一边捆绑,自相矛盾。”
“最新版《办法》堵住了平行进口车的进货渠道,并不符合规范市场的初衷。”颜景辉表示,一项政策的制定,应该疏堵结合,不能因为平行进口车市场不规范,就简单地将其禁止,这样的做法最简单,但对市场的发展产生的只有伤害。同时,在征求意见时,也应该倾听平行进口车经销商的声音,不能“闭门造车”,制定不切合实际的政策。
针对平行进口车市场的不规范现象,相关平行进口车商也在想办法解决。以平行进口车的质保和售后服务为例,目前一些平行进口车上开始尝试引入保险公司的方式为平行进口车提供“三包”等服务,以解决此前非中规车不能享受质保的自身缺陷。颜景辉指出,面对最新版《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在谈推进平行进口车“三包”已经不合时宜,市场都在面临被否定的危险,何谈售后。
据悉,最新版《办法》中规定“不得以销售汽车的名义销售已在境内外办理登记或者使用的车辆”,被业内专家认为是国外车企在《办法》修订中博弈的结果。以畅销车型宝马X5为例,去年美规车型贡献了该车型在华30%的销量,而且一直以低于中规车型的价格进行销售,导致一款本应为经销商带来利润的SUV,一直处于薄利甚至赔钱的状态。“限定美规车,或许是车企对中规宝马X5采取保护的无奈之举。”颜景辉说。
- 财税改革路线清:房地产税明年或实现突破
- 煤炭交易大变革:长协合同或只定量不定价
- 深圳开启汽车限购 每年指标10万个按月分配
- 社科院:建议2018年延迟退休政策正式启动
- 汽车流通管理办法正在变革
- 新电改方案网通过:售分开 电网不拆分
- 食盐专营结果仍在博弈 中盐:再延迟3年
- 绿色建筑新标准2015年1月施行 行业迎洗牌期
- 国办《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解读
券商全网测试下月启动 股票期权步入倒计时
11月美国多晶硅突击入华 进口量骤增200%
第二批自贸区明年3月实施 短时间不会再扩围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