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国办《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解读

2014-12-24 15:20:3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核心提示:中国政府网24日消息,为加快我国应急产业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相关意见,意见提出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优化产业结构等主要任务。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我国首次对应急产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意见》指出,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发展应急产业,一举数得,有利于提高国家公共安全基础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升应急技术装备核心竞争力。应急产业发展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驱动、需求牵引,统筹推进、协同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经济。

  《意见》部署了六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对应急产业相关科技工作进行支持。二是优化应急产业结构,采用目录、清单等形式明确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支持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急服务机构发展。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四是支持企业发展,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促进应急特色明显的中小微企业发展。五是推广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激发全社会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完善重要公共场所应急设施设备的配置标准,推动应急设施设备装备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六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企业以高端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走出去,引导外资投向应急产业有关领域。

  《意见》提出了五条政策措施。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标准。二是加大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在有关投资、科研等计划中给予支持;建立政府引导应急产业发展投入机制,落实和完善适用于应急产业的税收政策。三是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各类资本投向应急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应急产业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大对应急产业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鼓励海外专业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五是优化发展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应急产品认证制度,支持应急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意见》要求,建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牵头的应急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重点工作任务分工表

序号

 工作任务

 负责部门

1 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对应急产业相关科技工作进行支持,推动应急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建设 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
2 鼓励和支持应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 科技部
3 采用目录、清单等形式明确应急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
4 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提供应急服务,支持社会应急服务机构发展 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
5 打造应急产业区域性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形成一批应急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基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
6 建设一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
7 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应急产业领域中小微企业发展 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
8 完善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场所、高层建筑、学校、公共场所、应急避难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应急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完善各类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的装备配备标准,推动应急设施设备装备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安全监管总局、公安部、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地震局等部门分工负责
9 健全应急产品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制度,建设应急产品和生产能力储备综合信息平台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
10 加强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建设,提高应急产品物流效率 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11 利用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重大应急创新产品首次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
12 推动应急服务业与现代保险服务业相结合,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加快推行巨灾保险 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
13 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引进更多应急产业创新成果在我国实现产业化。支持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鼓励企业以高端应急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商务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分工负责
 14 组织开展展览、双边或国际论坛及贸易投资促进活动,充分利用相关平台交流推介应急产品和服务 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
 15 加快制(修)订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标准 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
16 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在有关投资、科研等计划中给予支持 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分工负责
17 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应急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带动全社会加大对应急产业投入力度 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
18 落实和完善适用于应急产业的税收政策 财政部、税务总局
19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补偿制度,对征用单位和个人的应急物资、装备等及时予以补偿 财政部
20 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及创业与私募股权投资投向应急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应急产业企业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多种方式,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财政部、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等部门分工负责
 21 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资质好、管理规范的应急产业企业的担保力度 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
22 加大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应急产业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人民银行、银监会
 23 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应急产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应急产业相关专业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
24 建立应急产业运行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局
25 加强应急产品质量监管,依法查处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应急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托现有的国家和社会检测资源,提升应急产品检测能力 质检总局等部门分工负责
26 完善事关人身生命安全的应急产品认证制度 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分工负责
27 鼓励发展应急产业协会等社团组织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
28 对应急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予以支持 国土资源部
29 建立应急产业企业联系点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

 

返回产业信息研究网首页>>

责任编辑:S923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规模及影响因

一、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目前在食品分析检测中,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原子...[详细]

中国蜂蜜市场供需及进出口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蜂蜜厂商越来越重视庞大的中国市场。他们充分挖掘我国高收入人群和年轻...[详细]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特点及投资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行业总体概况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是指通过现代信息科技,例如互联网、移动支付...[详细]

中国展览馆分布及会展市场结构分析

一、中国会展市场结构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会展业的兴起和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会展业已从规模化...[详细]

5G商用预测 会不会取代4G和3G?

5G商用时间表科技日报:请您展望一下5G何时能够实现商用?三胜咨询分析师邦文:包括欧盟、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研究...[详细]

创业投资火爆 商业策划应势崛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风险投资公司之间初步建立了良性互动机...[详细]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公司文化 核心优势 主营业务 调研网络 精准数据 联系我们
行业研究
研究报告 专题报告 定制报告 报告介绍 报告价值 研究团队 研发流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立项报告 募投可研 项目申请 资金申请 能评报告 稳评报告 典型案例
商业计划书
融资计划投融指南 格式模板 编撰要点 特色服务 服务优势 经典案例
咨询服务
商业策划 市场调研 营销策划 上市咨询 产业规划 策划咨询 管理咨询
客户服务
服务承诺 订购流程 付款方式 产品配送 成功案例 在线反馈 帮助中心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28749841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传真:0755-28749841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13923420831 广告合作:0755-25151558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5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