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四柴油标准2015年起实施 或催生万亿市场
2014-12-23 9:26:09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柴油国三升国四,油品升级换来清洁环保的明天。
工信部近日明确2015年1月1日起,国三柴油车产品不得上路。上证报资讯在调查中获悉,油品升级正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同时国四柴油车产业链进入备货旺季。专家分析,明年国四柴油车标准全面实施后,每年污染排放将减少80%。受此政策推进的影响,多家上市公司有望从标准提高中受益,轻卡商用车、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也在今年四季度产销两旺,相关公司业绩提升在即。
贵研铂业目前主要看点是贵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和汽车尾气催化剂业务,柴油车国四标准一旦执行,公司将迎来高达1500万升容量的新催化剂市场。目前,公司150万升生产线已经满负荷生产,产品供不应求。
据公司管理层向上证报资讯透露,2013年的国四和国五机动车催化剂产业升级募投项目,包括150万升生产线的改建和新建250万升生产线,总产能设计为400万升,目前设备陆续到位,正处于试运行的阶段,明年有望缓解产能紧张局面。
据悉,目前贵研铂业净化尾气的催化剂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多项原材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本优势显著。并且公司是按照国五的标准在开发产品,技术领先,符合国家标准,并且正在成为整车生产的标配。
国四标准提高也将带来产品切换的市场机遇。四季度以来,商用车全行业进入产销旺季,以应对明年年初的排放升级。商用车上市公司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四季度以来,公司正在逐步清库存,国三标准的柴油车将逐步消化完,正在备货国四车型,并且供不应求,公司已经开足马力生产国四轻卡。
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威孚高科等公司,其业绩也迎来新的想象空间。公司内部人士介绍,目前公司产品已全面切换到高毛利率的高压共轨、POC/DOC以及SCR等产品,与博世深度合作,公司青岛新工厂的投产将缓解目前的产能瓶颈。业内预计,轻卡行业严格执行国四标准将成为企业明年业绩的重要支撑,其外延式发展机遇也值得期待。
国四标准实施进入倒计时的状态下,柴油商用车市场份额重新争夺已日趋白热化。业内人士指出,受经济下行压力和国四标准实施的双重影响,今年以来卡车行情整体低迷。由于国四柴油重卡各厂家使用技术路线大致相同,加上升级后价格上涨比例不高,受影响较小;中轻卡价格区间在10万元左右,用户对国四升级带来的价格上涨较为敏感,因此产销大幅下滑。
“以往是双线生产,现在调整为单线还要偶尔停产。”国内“轻卡三强”之一的东风汽车股份销售公司总经理张小帆说,受国四柴油标准实施的影响,卡车排放升级后成本增加两万元左右,使轻卡行业今年进入艰难的调整期,产能和销量均出现严重下滑。东风股份与去年相比产量下降20%,“根据北京、广州等率先执行柴油国四标准的地区行情走势来看,这个调整期可能会持续两到三年”。
在轻卡市场普遍“措手不及”的情况下,部分提前升级产品的厂商却迎来曙光。行业内率先升级国四柴油发动机的江铃轻卡,在本轮低迷行情中,因其国四车型配备较全,较国三柴油车无需加价或仅数千元,加上大打“真国四”的市场策略,使其销量和市场份额实现逆势上扬。
据企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铃轻卡销量同比增长27.1%,11月份销量更是创下1.2万辆的单月销售记录,市场占有率也超过10%。
技术产品升级准备到位油品尿素制约国四“落地”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国四柴油车升级技术路线主要分为“高压共轨+SCR”和“高压共轨+EGR”,两套技术升级目的都是为减少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排放含量。其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需要使用尿素作为催化剂,主要用于4吨以上车型;后者无需尿素,主要用于4吨以下车型。
目前,国内各大商用车厂商经过前期技术储备和联合引进,改造升级技术已基本掌握。东风、福田、江淮等商用车企业均已完成相应升级车型项目的研发,并逐步推向市场。不过,受“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等发动机核心部件仍需进口等因素影响,柴油车升级车型上涨成本短期内仍难以消化。
不少车企负责人和卡车车主表示,当前国四柴油和重卡所需尿素的普及范围和幅度有限,使国四标准实施无可避免地成为一场“持久战”。武汉货运车主王忠华上半年花费30多万元购买了一辆福田欧曼国四重卡,投入运营后却发现在武汉周边很难遇上能加上国四柴油的加油站,加注车用尿素“完全靠碰运气”。
- 解读:新西兰婴儿奶粉出口标签新规
- 2015年氮肥磷肥将实施统一出口关税税率
- 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有望2015年推行
- 国务院:乙烯进口关税由2%下调至1%
-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工作要点》解读
- 《民航局关于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的意见》解读
- 财政部明确降低明年煤炭出口关税 业内:税率或为
- 工信部拟对锂离子电池生产实行准入
- 汽油消费税每升提高0.28元
2015年起韩将对进口大米征513%关税
2014年11月险资入市超2000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