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机器人处于行业低端 蛋糕再大也吃不到

2014-12-29 12:02:50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核心提示:2013年,中国以3.7万台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继续高速增长,达到3.36万台,同比增长32.5%,预计全年达到4.5万台。

 

  AGV移动机器人到仓库取货,搬运给工业机械手自动装配,再传送到自动喷涂区,最后成品入库……车间没有工人,所有岗位均由机器人独立完成。如此场景,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的“数字化无人工厂”里,随时可见。

  这仅仅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一个缩影。经过上世纪最后30年的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在进入21世纪后迎来新浪潮。

  “这是一个分水岭,中国机器人实现了由技术研发向技术应用的转变。尤其是在2014年,中国的机器人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十一五”“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2013年,中国以3.7万台的工业机器人销售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继续高速增长,达到3.36万台,同比增长32.5%,预计全年达到4.5万台。

  在2014年6月9日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他还说,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不仅要把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

  这是迄今为止,中央高层对机器人产业发展最直接、最明确的表态和支持。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均表示,这番表态给成长中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被寄予厚望的中国机器人,还有哪些待解的疑问?

  市场空间还有多大

  在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高峻峣看来,中国机器人产业化找准了时间点,正好处在国内市场趋向增长的节点上,避免了产业化过程中的各种阻碍,“少走了很多弯路”。

  从“十五”开始,中国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方向有了重要调整,从单纯的研发机器人技术向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装备扩展,并将中心任务定为:研发面向先进制造的机器人制造单元及系统、自动化装备、特种机器人,促进传统机器的智能化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更是将机器人技术的重点放在人机交互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上,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技术装备,应用于IC、船舶、汽车、轻纺、家电、食品等重点工程和行业,以打破国外公司在大规模自动化制造系统中的垄断,加速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高峻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国机器人从技术到应用的转化还需要时间,2000年以后的应用转化是成功的,方向也是正确的。”

  众多业内专家的一致认为,中国机器人市场在上世纪30年的积累后迎来了持续释放的过程,未来必将爆发式增长。

  近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推广主要基于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安卓系统操控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不少装备制造企业解决人力成本上涨压力的利器。比如,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此前就高调表示,将建设无人工厂。

  有数据显示,2004~2013年的十年间,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增长了3倍。

  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的价格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走低,几年前20万元的机器人,现在只需要几万元。

  “更多的企业转而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王田苗说,在生产者看来,用机器人少了很多麻烦。

  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聚集地,更多的无人工厂陆续出现。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就每万名制造业工人的机器人保有量来说,韩国为396个,日本332个,德国273个,世界平均水平58个,而中国只有23个。

  有机构预测,对比发达国家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中国在汽车、电子电气、食品饮料、化工、塑料橡胶、金属制品这六大工业领域,未来几年需要108万~240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工业机器人总需求量的约70%。若以每台20万元计算,工业机器人产值空间在3100亿~6880亿元。

  “中国以前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范围很窄,但是近几年应用领域已经逐步拓展到金属加工、食品饮料等行业。”上海交通大学[微博]机器人研究所博士顿向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他认为,未来电子行业将成为重要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特别是电器制造、手机生产这一类工厂。而光电、钢铁、生化制药等行业,也会因生产环境的限制而有更多工业机器人应用。
  
  国产机器人只能做外壳吗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截至2014年9月,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428家,其中1~3季度就增加了175家,占到总数的41%。

  一位机器人研究专家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些企业看到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就涉足这一领域,但很多企业根本就不具备生产能力,既无基础也无技术,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在他看来,即使是一些有备而来的企业,也基本停留在组装、仿制阶段。很多企业就是把国外的产品拆开后,按照产品构成买材料组装。“9个月间增加了175家企业,这肯定不正常。那些浑水摸鱼的企业如果只靠模仿、山寨,肯定成不了气候,反而会扰乱整个市场,甚至败坏国产机器人的名声。”

  不过,对于众多业内专家来说,国产机器人目前最突出问题还是无法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尽管在过去40年,中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攻关,结果并不理想。

  “这是因为我们的研发与应用不对等,很多技术在实验室可能很完美,但在生产中暴露出各种问题。”高峻峣说。

  他说,国产机器人的短板主要有二:应用系统开发不足,核心零部件缺乏。

  “我们在机器人应用系统设计上的经验少。机器人不是买回来就能用,而是需要二次开发。比如焊接机器人,工厂需要开发一套焊接的应用系统,才能让它工作。”王田苗说,中国的很多机器人生产企业具备整机生产能力,但无法进行复杂的后期系统开发,“应用系统不仅代表技术实力,更具有高额的利润。”

  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现为智能机器人研究所)退休教授陆际联告诉本刊记者:“中国的机器人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即使像新松这样的公司,它的减速器、电机、轴承等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也都是采用国外的。比如说轴承,我们也有企业生产,但是工艺和材质无法与国外相比。”

  王田苗的统计更加直观地表明了这一点:国产机器人中80%~90%使用国外减速器,60%~70%使用的是国外电机、40%~50%使用国外控制器。

  “这等于说我们的国产机器人能做的就是外壳,核心部件全都是国外的。这就增加了成本,使得国产机器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王田苗说。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也曾就这一问题明确表示,中国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滞后,整机面临空壳化。

  是否会陷入“高端产业低端化”

  分析报告指出,在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的近3.7万台工业机器人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占比达96%,而国产机器人则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低端。

  “如果国产机器人未来5年内仍然找不到准确的市场定位,很快会被市场淘汰,再大的蛋糕也吃不到。”顿向明说。

  新松总裁曲道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建议:企业一定要找准定位,面面俱到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还要转变发展模式,“关起门来”很难做大,需要学会整合资源、与外界协作;第三,千万不能走“高端产业低端化”的路,机器人集成的产业链很长,如果只做低端的加工制造,意义不大。

  以新松、埃夫特、广州数控等国产机器人代表企业来说,它们或是机器人的最终用户,或是自动化零部件厂商,又或是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本身在产业链上的定位和发展策略是有所区别的。

  一些厂商通过横向整合产业链,联合其他零部件厂商,自身专注于机器人整机的研发及下游应用的开发;另一些则通过自身在零部件方面的优势进行纵向整合,零部件自给自足,以成本和渠道优势占领市场;还有些企业定位于集成商,凭借成熟的解决方案销售整机。

  业内专家认为,虽然中国机器人整机市场的需求远未饱和,但激烈的竞争已经压低了产品利润,且整机生产领域已涌入太多投机者,太过混乱,走整机生产和应用系统开发相结合的道路,是企业增加竞争力的一个方向。

  比如,新松现在就已经形成以自主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先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并将产业战略提升到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全过程。而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也都开始朝着这一方向努力。

  “相较整机生产,应用系统的开发更复杂,技术含量更高,如果在这方面拥有优势,那就能在市场站稳脚跟。”王田苗说。

  也有专家建议机器人企业布局一些还未完全开发的工业领域。陆际联认为,汽车等传统领域已被国外品牌占据,国内企业应侧重开发一般制造业,如五金加工、橡胶和塑料、陶瓷、食品和医药等行业。

  “中国的制造业升级才刚刚起步,如果企业能够制造出符合某些特定行业的功能机器人,也会拥有很大的市场。”陆际联说。
  
  政策红利如何能够不盲目


  “从中国机器人过去40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要艰难缓慢得多。”王田苗说。

  这一点陆际联也深有体会。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从事机器人研究工作的专家,他始终认为,“机器人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需要政府的强力支持推动”。

  在他看来,从“七五”计划开始,政府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上的投入和支持就有目共睹,“机器人产业始终在享受政策红利。”

  2013年12月22日,工信部对外发布《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说,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目前为23)。

  而在2014年11月初,工信部副部长苏波也公开表示,工信部将组织制订中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此外,2014年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04专项,即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与工具集研发及典型产品应用)也明确将重点支持机床机器人,推进其在汽车发动机、航天、航空、船舶、民爆等6个行业自动化车间的应用。

  在中央政策的激励下,许多地方政府也陆续制定机器人发展扶持政策。

  深圳市近日发布了《关于组织实施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2014年第一批扶持计划的通知》,明确将重点支持包括智能控制焊接、重载搬运、柔性装配等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辅助设备,以及服务机器人、精密制造核心部件等领域。

  广东东莞更是投资27亿元建设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而在此之前,湖南长沙、四川、湖北、山东青岛等地已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力捧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统计,截至2014年6月,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基地)36个,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2.8万亩,到2020年的规划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

  而重庆则将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确定为该市十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其两江新区、江津、璧山、大足和永川共五个区布局机器人产业。到2016年该市重点行业装备智能化率将达到65%,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250亿元;到2018年智能化率达到75%,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最终形成“整机+配套”、“研发+制造+服务”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舆论普遍认为,在国家和地方双重政策的支持下,机器人产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此并不看好。

  一位机器人研究专家说:“各地一窝蜂上马产业园并不能代表机器人产业化就会快速推进,投资太多反而可能带来产业泡沫,不利于整体发展。”他认为,国家要对机器人产业发展有统一的整体规划,各地切忌盲目投资。

  
  中国市场上的机器人之战

  2013年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000台,占据中国市场70%以上的份额,

  而中国企业也在奋起直追,这场中外机器人的混战才刚刚开始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北京上海报道

  中国机器人市场正吸引着全球目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国产机器人占优势,还是国外机器人更强大?

  来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013年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000台,占据中国市场70%以上的份额。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发布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国产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只占到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的26%左右,且主体多是单价较低的三、四轴机器人;国内市场高端机器人应用领域,几乎全被洋品牌垄断。

  淘金者来了

  对于中国市场,洋品牌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布局。

  1979年,改革开放初启,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ABB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ABB也因此成为“工业机器人四巨头”中最早进驻中国市场的一个。

  1986年,库卡机器人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将一台机器人产品赠送给了一汽卡车作为试用品,这台机器人也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应用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1992年,日本发那科公司也与北京机床研究所、北京实创高科技发展总公司成立了合资的控股子公司——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负责发那科在中国市场的业务。

  库卡在1994年后开始大批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中国国内的汽车龙头企业东风汽车(5.87,-0.19,-3.14%)及长安汽车,分别引进了库卡公司的一条焊装线,随线安装的机器人达到数十台。

  两年后,日本的另一工业机器人巨头安川电机与首钢总公司共同投资700万美元,成立了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前身为首钢莫托曼机器人有限公司)。1999年,经过三年的市场拓展,安川电机在上海成立全资公司,全面布局在华业务。

  彼时,中国在机器人领域不仅技术落后于国外,更无完全具备生产研发能力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国外机器人能够在中国市场实现超越,跟它们较早的市场布局密不可分。从洋品牌的整个发展历程就能看出,它们对市场的把握和预测是很准确的。”一位机器人研究专家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四巨头进驻中国时,中国的机器人市场还没被完全开发,这就为它们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空间。

  工业机器人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技术和资金资源最为集中的汽车制造业是其最主要的应用领域。进入21世纪,工业机器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逐渐被中国市场接受,洋品牌迎来了“春天”。

  2000年,库卡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家全资子公司,成为其德国以外的全球首家海外工厂。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孔兵告诉本刊记者,库卡目前还在上海建设了新的工厂,占地2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达5000台,占到库卡全球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

  ABB除了将生产基地设在中国外,还将研发中心落户上海。目前,ABB在中国拥有37家企业,在超过100个城市设有销售与服务分公司及办事处,拥有研发、生产、工程、销售与服务全方位业务。

  ABB机器人业务单元中国区负责人李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ABB在华销售收入超过56亿美元,保持ABB集团全球第二大市场的地位。

  “国外机器人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后都选择了本土化战略,这对于它们深度扎根中国市场有着极大的帮助,这种多元化的模式带来的是更具优势的市场竞争力。”上述不愿具名的专家说。
  
  暗战不可避免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起,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步入正轨。一批依靠高校科研院所而成立的机器人生产企业开始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沈阳新松。

  从自主研发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到中国第一台AGV自动导引车、中国第一台焊接机器人、中国第一台洁净(真空)机器人、中国第一台政务机器人,新松不断研制出符合市场需求甚至走在市场前端的产品,填补了众多国内空白,提高了中国与国外同类产品抗衡的能力。

  “中国出现像新松这样的机器人生产企业之后,才意味着发展重点从技术向应用的转变,也算是给国产机器人开疆拓土。”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士顿向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所谓的国产机器人与国外机器人的竞争也始于此时。

  不过,他也认为,双方竞争的起点不同,洋品牌已布局了数十年,所以国产机器人的情况并不乐观。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占据中国市场70%以上的份额,较上年增长了20%。

  更需要警惕的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增长,并没有放缓的迹象。库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孔兵颇为乐观:“我们的用户相对稳定,当前中国机器人企业对我们的威胁不大。”

  但是,市场已经开始变化。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曹利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最明显的感受是,以往一个项目的竞标企业也就三五家,甚至都凑不够三家,但现在往往十多个企业竞争一个项目。”

  “实际上,国产机器人的发展势头很迅猛。无论是在技术研发,还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上,国产机器人都不可避免地对这些洋品牌带来威胁。”顿向明说。

  2007年,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公开采购,由于价格、性能的优势,新松公司的AGV机器人击败多家国际巨头而中标。从此,新松的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装备相继出口美国、法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结束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

  “国内机器人企业虽然目前没有威胁到我们,但总有一天会威胁到我们。中国是个很大的市场,但竞争非常激烈。现在机器人市场很像当初的家电业发展的前期,经过一轮大浪淘沙,最终总会有一些企业胜出,并跻身行业前列。”曹利说。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高峻峣认为:“未来十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可能会超出想象。这对于国产机器人企业和国外机器人企业来说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双方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不可避免,也无法预测结果。”

  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

  “无论国产机器人企业还是国外机器人企业,当前市场竞争并不是最突出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如何去开拓各自的市场。”顿向明说,相较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国的机器人市场还没有完全释放,潜力巨大。

  按照上述“四巨头”负责人的说法,国内外企业在中国市场所面对的用户和领域有所区别。外资机器人垄断高端领域,国产机器人则处于低端。

  不过,这样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以新松、广州数控为代表的国内机器人企业,在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比如新松自主研发的新一代210kg负荷SRD210B型伺服点焊机器人于2013年面世,市场表现不俗。

  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国外机器人企业开始“调转船头”。曹利说,安川目前已经部分放弃国内的低端机器人市场,专攻其他市场。

  “低端机器人市场的利润在下降,而国产机器人制造企业开始在这一领域展现实力,对于洋品牌来说,适时退出并不是坏事。”高峻峣说。

  李刚认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起步较晚,除了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对集中的汽车行业外,还有非常多的领域有待实现自动化升级,“这都是未来国外机器人企业的机会”。

  ABB、库卡、发那科三大巨头都在慢慢转变市场战略,将主攻市场由最初的汽车等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向电子等其他制造业领域拓展。比如,库卡机器人应用领域就涉及到自动化、金属加工、食品和塑料等多个行业,包括施华洛世奇、沃尔玛、可口可乐等都是其客户。

  “对于生产者来说,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的扩大是市场红利,但也意味着更多的难关,因为每一个行业对于机器人的作用需求是不一样的,要花更多的力量去研发。”孔兵说。

  除了调整市场布局,国外机器人企业也开始在应用系统上持续发力。相较整机不断下降的利润,应用系统不仅技术要求更高,利润也更大。

  比如库卡公司就已经大力开发机器人应用系统。以提供技术和服务业务出名的GE(通用电气公司)也在近年来大力开发机器人应用系统,设计航空等多个领域。

  GE上海研发中心总经理魏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被四巨头占据,短时间不容易打破这种形势,应用系统市场则相对开放,竞争者较少。”不过,他也说,应用系统目前已经被四巨头盯上,未来的竞争也会日趋紧张。

  “市场越大风险就越大。洋品牌有自身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劣势,要想在中国市场一直保持绝对优势地位恐怕不那么容易。”顿向明说。

  (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贾远琨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国机器人30年:一直在追赶

  21世纪前的30年,中国的机器人事业,从学习国外技术到自己艰苦研发,

  再到将技术应用于实践,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也奠定了自身技术基础
    
  作为1984年成立的北京理工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现为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创始成员和最早一批研究机器人的专家,76岁的陆际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机器人从上世纪70年代萌芽到2000年的30年间,经历了跌宕之路。

  两米高的巨人

  现代工业机器人的概念源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人GeorgeDevol在科幻小说的灵感下,设计了一个能够执行重复性任务的机械手臂。

  工业机器人的另一个技术源头来自遥操作,即所谓主从控制方式。1965年,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Roberts向世人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和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而在此前的1960年,中国也诞生了第一台机器人,设计者是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的女教授查礼冠。

  最终成型的机器人是一个高度超过两米的巨人,能做28个自由度动作。

  中国机器人的萌芽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工作后大力推进全国的经济复苏。由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需要,在上海出现了以数控技术为基础的研发,如上海针织九厂的插销板控制机器人、上海同和电机厂的压铸用机器人。
  
  “我们跟西方差得太远了”


  1976年“文革”结束,许多学校和企业的科技人员重启研发工作,外国的信息资料也陆续传入中国。

  1978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机器人研究专家加藤一郎在北京做了一次讲座。“他讲完大家都傻眼了,原来国际上机器人的技术已经发展到那么高的水平,我们跟西方差得太远了。”一位机器人专家说。

  此后五年间,来自日本和美国的机器人专家又多次来华,同时国内的技术人员也走出国门。得益于这股风潮,国内众多与机器人相关的科研机构也在这一时期陆续成立。

  从“文革”结束到“863”计划实施的十年间,中国机器人缓慢起步。一些机构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了许多实体机器人的研究。比较出名的有: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HR-01,潜水深度达200米;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的“天龙”5自由度弧焊机器人。

  此外,沈阳自动化所还研制成功了可用于机器人的语音识别系统,能够识别特定人的汉语语音,初步识别率为95%。

  一些技术开始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机械部北京机床研究所建立了一条由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自动运输车组成的示范加工线;华南理工大学也应用喷涂机器人建成用于钻石牌风扇的自动喷涂生产线,全线长38米。

  当时中国并没有机器人生产能力,所以机器人的研究大多是引入一些国外生产的机器人。由于西方的进口限制,第一批引入的机器人主要是教学机器人以及日本的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研发起步

  1984年,由当时的机械部提出的工业机器人科技攻关建议,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1985年,当时的国家科委开始组织实施工业机器人“七五”计划(主战场计划)。

  当时列入计划的项目有四类:主机,包括点焊、弧焊、上下料、喷漆等四类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关键元部件技术(电机、轴承、减速器等);机器人性能测试以及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主导的单列项目300米水下机器人。

  1986年底,中央政治局批准下达了中央24号文件《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即“863计划”,机器人技术就在其中。

  “工业机器人已经有七五计划的支持,而完全意义下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国内外均未成熟,瞄准特种机器人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马颂德回忆说,当时在国外考察时,深水作业的机器人连参观都不允许。

  在年底获批的“863”计划中,代号为“512”的智能机器人作为自动化领域的两大主题之一被正式公布,蒋新松和蒋厚宗的想法被全部采纳。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1987年7月,第一届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成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谈大龙任组长。1989年11月,专家组在沈阳召开了自动化领域战略目标汇报会,正式确定了2000年以前,中国将以研究和开发极限作业的特种机器人为主要目标。

  此后,在“863”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中国的机器人研发成效显著,不仅开发出六类十种不同类型的工业机器人系统,还研制成功了喷涂、弧焊、装配、压铸等七种机器人的商品样机28台,其主要技术性能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而在特种机器人方面,中国也于1995年研制成功了能下潜1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这也正是目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潜深度达6000米的CR01型机器人的前身。

  从“九五”开始,机器人技术的研发紧紧围绕制造业的实际需求,特别是那些急需的、有适应能力和一定智能化的实用机器人,“就是要把机器人从实验室、大学、研究所解放出来,走向生产线,应用到实际工业生产中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说。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高峻峣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一时期,机器人的应用以汽车制造业为重点,并在摩托车、家电等企业推出了一大批优质项目。其中著名的有:一汽集团的点焊机器人HA-100A开发项目;江铃汽车)厂汽车后桥壳机器人焊接线;新大洲、三水嘉陵摩托车机器人焊接线;牡丹汽车仿型喷涂生产线等。

  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中国的机器人生产企业。比如华录集团成立的贤科机器人技术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成立的博实公司,南开大学成立的太阳公司,上海大学成立的机电一体化中心等。

  这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成立的新松机器人公司。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国产机器人公司如今已经上市,产品出口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

 

返回产业信息研究网首页>>

责任编辑:S850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中国聚氨酯防水涂料市场需求分析预测

国内聚氨酯防水涂料需求分析建筑物的渗漏问题普遍存在,建筑防水成为建筑工程中普遍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建筑趋向高...[详细]

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规模及影响因

一、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目前在食品分析检测中,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原子...[详细]

中国蜂蜜市场供需及进出口形势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蜂蜜厂商越来越重视庞大的中国市场。他们充分挖掘我国高收入人群和年轻...[详细]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特点及投资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行业总体概况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是指通过现代信息科技,例如互联网、移动支付...[详细]

中国展览馆分布及会展市场结构分析

一、中国会展市场结构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会展业的兴起和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会展业已从规模化...[详细]

5G商用预测 会不会取代4G和3G?

5G商用时间表科技日报:请您展望一下5G何时能够实现商用?三胜咨询分析师邦文:包括欧盟、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研究...[详细]

关于我们
网站介绍 公司文化 核心优势 主营业务 调研网络 精准数据 联系我们
行业研究
研究报告 专题报告 定制报告 报告介绍 报告价值 研究团队 研发流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立项报告 募投可研 项目申请 资金申请 能评报告 稳评报告 典型案例
商业计划书
融资计划投融指南 格式模板 编撰要点 特色服务 服务优势 经典案例
咨询服务
商业策划 市场调研 营销策划 上市咨询 产业规划 策划咨询 管理咨询
客户服务
服务承诺 订购流程 付款方式 产品配送 成功案例 在线反馈 帮助中心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28749841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传真:0755-28749841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13923420831 广告合作:0755-25151558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5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