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改革红利正等待春暖花开时
2014-12-4 14:45:18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十项举措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话音刚落,11月20日银监会就发文规定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审批制改为业务备案制,并透露“资产证券化备案制的规则修订稿已经初步完成。”
央行则于11月21日宣布降息,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央行同时宣布,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
央行降息犹如一颗深水炸弹,引发市场种种反应。尽管之前一直有市场人士呼吁降息,但这次降息还是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央行明确表态,此次降息旨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并称“此次利率调整仍属于中性操作,并不代表货币政策取向发生变化。”但不少人士认为,实体经济融资环境的改善有赖于进一步宽松政策的出台,更重要的是,降息可以大大降低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
反哺实体多少?
央行的超预期降息举措,直接引爆了A股行情。11月24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均高开高走。在地产、券商股的引领下,上证指数盘中一度涨逾2%;深证成指涨势更甚,盘中涨幅最高达3.76%。当日收盘时,上证指数涨1.85%,深证成指涨2.95%。而11月25日,上证综指再涨1.37%,11月26日,上证综指逼近2600点。
中国央行的意外降息,也震动了全球市场,美欧股市、国际油价和黄金期价齐齐上涨,道指与标普500指数再创新高。
但是就在一个月之前,作为货币政策的风向标,央行在此前《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并没有释放任何关于降息的信号。相反,央行还以大篇幅强调了过度“放水”的危害,并通过物价绝对水平不低和供给面变化驳斥了低通胀将触发全面宽松的观点。
“核心因素依然是顽固的实体融资成本。”一家国有大行人士称。而现实是,当央行在连续下调正回购利率和注入基础货币后,虽然9月贷款利率较8月下降,但是仍然高于二季度水平,且上浮比率上升至历史高位。
“货币传导机制受阻,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并不理想。”上述人士坦言。但关键在于,现实是否也像理论所分析的那样,降息到底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多大的利好,能缓解实体经济多大的负担?
按照目前广义货币(M2)规模算一笔账的话,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就是减少银行利息收入4000亿。反推,就是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4000亿。但是,如果将账细分开来进行计算,落到实体经济的好处又有多少呢?
“此次非对称降息,实际上在收窄银行利差,可以理解为是引导银行将部分利润让渡给企业。”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赵庆明认为,目前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大高于大多数实体企业,为了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将银行业部分利润让渡给实体经济。
连平认为,流动性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有所宽裕,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仍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基准利率的下调,尤其是贷款利率相对幅度稍大一点的下调,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下降,这个是最为重要的目的,这样会减轻企业融资成本方面带来的压力。
“本次降息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存款利率没有多少变化,贷款基准利率却是超常规的下调。”MFI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江勋表示,这显然是要保证储户利益,试图让渡银行收益,反哺实体。但压缩银行利差,补贴实体,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银行放贷积极性的抑制。“虽然试图挽救存款搬家,但是银行未必会将资金投向实体。”江勋坦言。
“这个效果很难说。”这是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问及降息效果时的回答。在她看来,此次降息是意料之外的。“此次降息时间点不见得特别好。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降息对市场信心的影响会特别大。”她表示,“整体上看,经济基本面不乐观的现象越来越多,对经济调整和政策落实非常不利。”
事实上,针对此次降息,央行有关负责人称,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缓解债务压力
但不能否认的是,降息可以降低存量贷款的利息负担,尤其是有助于缓解棘手的债务问题。
今年以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今年8月份,全国人大通过新预算法修改,正式给予地方政府发债权限;10月,国务院又发布《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43号文”),明确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将有5621.83亿城投债到期,上半年是还债高峰期,将有3160.55亿到期。其中3月、4月和5月将达到“洪峰”,到期债务分别是776.3亿元、841亿和636.1亿,占全年到期债务量的4成。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巨大的债务还款压力,不排除有一些平台的资金链会断裂。”某地级市一家城投公司负责人向《华夏时报》坦言,此时央行降息无疑对他们来说,是个最好不过的消息。
实际上,实体企业真正的难题在于,亟须打破地方垄断,通过横向的跨区域的产业并购与整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显然,本次降息缓解了地方产能的出清,固化了地方利益,对真正的实体企业来说,整合的门槛被人为抬高了,改革的难度和成本实际上是提高了。
“这进一步说明,本次降息很大程度上是中央对地方的一次妥协。”江勋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中央政府利用降息,短暂的帮助地方渡过难关,以为后续的财政收权、资本市场改革创造条件。
当然,金融机构可能不会乐见这种非对称降息,因为银行颇为看重的利差空间又被压缩了。所以,受访的多位业内分析师认为如此降息短期利空银行股,“不过我们也看到长期的好处,因为只有与企业共渡难关,银行才有长远的未来。”上述国有大行人士坦言。何况银行长久以来行业利润都偏高于实体经济,如今,银行适当让利为实体经济减压降负,其实也是它们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但一个现实是,降息虽然务实,但并不包治百病。实际上,要想解决实体经济之忧,要想迸发新鲜生命力,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强化创新解决,国务院近两年来推动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扶持创新、推动创业等举措已经逐渐生效,这些改革的红利正在等待春暖花开时。
银行改革提速
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银行作为金融的核心环节,必将有新的变化。《人民日报》旗下《证券时报》昨日刊文,认为存款保险制度不仅会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从而进一步打开降息空间,还将会倒逼银行优化资产结构。
在《存保制度启动在即倒逼银行优化资产结构》一文中,《证券时报》引述国信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钟正生的观点认为,存款保险制度一落地,会为我国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进一步扩大甚至存款利率管制的最终废除提供一层“缓冲垫”。与此同时,“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息差缩窄也会倒逼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拓展盈利空间,从而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和资源配置效率。若再伴以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的进一步扩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将加快。”
显然,存款保险制度助力银行改革提速,已是非常明显的事情了。新华社旗下《中国证券报》昨日亦刊文《存款保险制度助力银行改革提速》中,就直接谈及配合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近期银行体系改革加速的迹象。
“第一,改变目前银行体系国家信用背书的局面,以后由保险公司对风险违约进行赔付,这种做法将促进银行资金配置的效率,改善信贷结构;第二,在银行体系引入民间资本方面,存款保险制度会提升民资银行的风险担负能力,增强其信用等级,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并丰富银行体系的资本结构。”
此外,《中国证券报》还谈到,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央行及银监会也应持续规范银行业运营,减轻保险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
而昨日银行股延续上周强势走势,早盘出现大幅拉升行情,显然释放着市场对存款保险制度助力银行改革的欢迎。
- P2P坏账率将远超5% 行业洗牌前奏已经来临
- K2销售卷款事件的背后:开发商粗犷营销隐患显现
- 一年注销超150家 小贷公司融资难或迎新轮洗牌
- 住建部拟统一全国公积金系统标准
- 国务院会议促三农金融 财政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
- 新土改加速推进 三箭齐发释放巨大红利
- 银行存贷款利率下降影响P2P平台发展
- 多家银行进军P2P行业 主打票据业务
- 股市跨年度行情开启 或能上4000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或强调守住底线 明年宏调预计更
消费旺季来临 煤价或将迎一轮短期反弹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