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执着:央行该如何走出结构性通缩的困境?
2014-12-12 17:08:0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11月CPI继续回落,同比上涨1.4%,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这是自2009年12月以来最低值。1-11月,CPI比去年同期上涨也只有2.0%。
此外,PPI下滑要比CPI更惨烈些。1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降幅较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这是自2012年3月以来连续第33个月负增长。1-11月,PPI同比下降1.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0%。
专家们对11月份CPI和PPI双双走弱给出的解释是:“CPI环比下降,主要是受天气、季节和国际因素,主要是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的影响。而PPI环比继续下降,则主要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疲弱的影响。”尽管如此,学界对中国经济的进入通缩期表示了担忧,很多人认为通缩比通胀更可怕,因为通缩医治的难度系数将更大。
尽管中国经济目前是否进入通缩周期引发各方的争议,或许大家各自站在不同的平面来分析问题。但从理论来来说,通缩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物价指数的普遍持续下降;二是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出现全面衰退。
不过,笔者判定,中国经济目前正陷入结构性通缩。一方面我国的实体经济肯定已进入通缩周期,除了不景气的各项经济数据外,钢铁卖出白菜价,70%煤企全面亏损,这说明通缩已无争议。另一方面我国的虚拟经济领域还没有进入通缩期,股市、楼市目前仍处在高位运行,虽然楼市较之前有所低迷,但是价格没有出现较大的松动。而股市则利用融资融券杠杆支撑走出了疯牛行情。
当然,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不管有没有油价大跌这样的输入型通缩,结构性通缩一直伴随在我们左右。有学者还将通缩分为需求不足型通缩和供给过剩型通缩,而这两种危险,中国一直都存在。
所谓需求不足型通缩,是由于总需求不足,使得正常的供给显得相对过剩而出现的通货紧缩,至于为啥会造成总需求不足?可能是消费需求不足或者投资需求不足,甚至还可能是国外需求减少。讲得更直白一点,百姓不愿意多消费,企业不愿意多投资,海外国家的外贸需求减少。
所谓供给过剩型通缩,一般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时期产品的数量超过了需求引发的通缩。而在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国的供给过剩来自于产能过剩。而中国之所以会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就是政府之手过度干预市场,而使市场不能通过供需进行双向调节。之前4万亿投资造成的煤炭、钢铁、水泥项目大扩张,而现在政府投资少了,钢价、煤价等价格就随之下跌。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了,所谓的通缩,都是伴随着经济增长下行,各项投资、消费、出口需求的下滑所造成。所以治理通缩,也只能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解决,但是这会造成三大后遗症:
其一,货币政策如果宽松,就会使国内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2009年就是推出宽松货币政策,使本来产能过剩的问题愈加恶化。其二,货币政策宽松,会使大量的流动性进入虚拟经济,造成股市、楼市暴涨,而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将更加险恶。其三,积极的财政政策无非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但是目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达到了17万亿,明年将有数万亿债务到期,所以财政政策的空间也有限。
正因为如此,央行在11月21日晚上宣布降息时,却始终遮遮掩掩。在央行答记者问时。被问及央行为什么要降息?回答是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比较突出,“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市场利率和社会融资成本下行,促进实际利率逐步回归合理水平,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
其实,现在央行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央行要防流动性过剩,而背上放水不慎的骂名,还要防A股杠杆操作过度,引发放量暴涨暴跌之事,另一方面更不希望实体经济衰退,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因融资难、融资贵继续困挠下去,这样会危及经济稳定。所以并不是像一些分析人士所说的明年央行会多次降息,而一下滑入货币宽松的周期中。
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殷醒民分析,今年我国通胀水平数月温和可控,意味着对前期货币政策消化进展顺利;而央行此举也意味着更为中性稳健的新调控的开始。在这样的宏观调控之下,既不会出现高的通胀率,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一方面,货币政策意图在于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促使实际利率回归合理水平,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此次利率调整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指出,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宏观经济调控大方略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到位、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中国经济将真正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而笔者认为,央行现在不肯降准,也是为了应对美联储明年中期加息,如果现在贸然大幅降准,明年遇到美联储加息,大量资金流出中国,国内社会流动性趋紧,届时央行会陷入无准可降的尴尬境地。
应该说中国经济目前陷入结构性通缩的漩涡,就是超发的流动性都进入了虚似经济,而实体经济却进入了通缩周期。所以要解决目前实体经济的通缩:其一要遏制资本市场的过快上涨(去杠杆化),特别是暴涨暴跌。其二将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较低利率引向信贷市场,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三发展多层次的融资市场体系,比如培养三板市场、债券市场、PE或VC、互联网金融、小贷公司等,让实体经济能够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 郎咸平:中国改革未来必然遭遇的五大阻力
- 叶檀:股市真正获利者
- 皮海洲:股市“疯牛”让降准成为“降不准”
- 徐明天:经济新常态就是告别房地产时代
- “猎狐2014”将结束 503名中国人遭全球通
- 叶檀:什么样的资金在进入股市?
- 徐斌:疯牛行情是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贴现
- 盛博:万亿成交让A股还能“疯”多久?
- 郭施亮:万达与阿里,谁的野心更大?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