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家P2P平台上市 将引发新一轮P2P投资热潮
2014-12-12 9:59:03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北京时间12月11日晚,全球最大的P2P平台(网络借贷平台)LendingClub正式在纽交所上市,其开盘价为24.75美元,较发行价15美元大涨65%。
中国P2P网贷业内人士认为,LendingClub作为首家P2P企业上市,该事件在互联网金融业内具有里程碑意义,或刺激中国P2P企业上市热情,并引发新一轮的P2P投资热潮。
LendingClub亏损上市或颠覆P2P企业估值方法
据悉,LendingClub本次IPO共发行5800万股普通股,因上市募资获得投资者超额认购,其发行价为15美元,高于12-14美元的预期范围,共募集8.7亿美元资金。而以24.75美元的开盘价测算,其公司市值接近90亿美元。
但需说明的是,在今年上半年,LendingClub净亏损1648.6万美元;截止9月30日的今年前三季度,LendingClub实现净亏损2390万美元。而去年上半年和全年其分别盈利173.7万美元和730.8万美元,即在今年其转为亏损。
对于这样一家亏损的P2P企业能够成功上市,且受市场热捧,出现开盘大涨,市值接近90亿美元,信而富CEO王征宇博士认为,这打破了国内许多传统估值方法,“如果用所谓市盈率来计算,它不仅过去几年绝大部分时间是亏损,今年上半年净亏损1650万美元,而且今后五年,也没有指望挣多少钱,而是进一步快速扩张,或者说追捧的资本并不在乎它盈利多少,甚至是否盈利都不重要”。
点融网人士分析,造成LendingClub上半年亏损的原因主要来自股权薪酬支出,即因为扩张带来的成本增加所导致的亏损。
LendingClub联合创始人、点融网创始人苏海德对此解释称,“重要的是明天未来谁会赚钱”,LendingClub并不考虑以上市获利,仍然继续自己的战略规划,可能选择亏损。“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成功不能只看营业收入,而要看这家企业完成了多少业务量,在商场上占有的份额,产品是否受欢迎,公司的影响力等多方面。对于互联网企业和新的商业模型,不能再套用旧有的衡量公式”。
投之家CEO黄诗樵认为,LendingClub上市是P2P网贷行业标志性事件,也意味着完成资源整合并确定了成熟的业务模式,对行业的发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一方面表明P2P网贷模式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创新金融乐观的发展前景。
LendingClub因积极应对监管而“逆袭”
有意思的是,LendingClub成立于2007年,晚于美国第一家P2P平台Prosper,但在创立初期,因为应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的不同应对态度,LendingClub实现了“逆袭”,占据了美国P2P市场最大份额,成为全球最大P2P企业。
据悉,两个平台在美国运营初期,与中国目前P2P发展的情况一样,美国的P2P市场在诞生之初也处在没有专门监管机构、没有专门适用法律监管的状态。
后来,面对迅猛发展的P2P行业,美国证交会认定,P2P的运营模式已经涉及到了证券销售,要求包括Propser和lendingclub在内的所有P2P平台在证交会登记注册,登记成功后将会被定性为在允许的范围内销售“附有投资说明的借贷凭证”的机构。
当时Prosper向证交会提交了一份公司注册声明,但并没有为收益权凭证注册,且继续向投资者出售;而LendingClub则在2008年3月主动提交了注册申请,并暂停新投资人登记业务,进入“静默期”。
在2008年9月,美国证交会向Prosper发出暂停业务指令,认为其出售未经注册的产品,违反美国证券交易法,由此,其业务受到严重影响;而在2008年10月,LendingClub宣布完成证交所注册,成为第一家按SEC安全标准提供个人贷款的企业,并恢复新投资者登记业务。就此,LendingClub得以将业务拓展到美国大部分州,并迅速超越了Prosper
“监管这件事情,如果到了第四个阶段才去考虑,就已经太晚了,所以考虑监管的问题应该是在第一步的时候就该考虑的,”苏海德认为,一个新行业里的公司在IPO之前须经历确定清晰的商业模式、确定高质量的管理团队、吸引风投、监管四个阶段,其中监管是要在第一步考虑的。
数据显示,LendingClub早期业务发展缓慢,其成立于2007年,最初的2年里LendingClub只发放了1千万美元的贷款,到2009年年底贷款发放量还不到1亿美元,过了3年半的时间才做到了1亿美元,用了5年半的时间才做到了10亿美元的贷款规模。
而在2012年和2013年,LendingClub发放的贷款金额分别为7.179亿美元和21亿美元,同比增长188%。2014年上半年,平台累计发放贷款1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7.991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即在监管明晰后,其业务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苏海德表示,LendingClub现在只有2个产品:个贷和中小企业贷。就LendingClub的主打产品个贷而言,市场整体体量在8500亿美元,但LendingClub只占其中的50亿美元,“所以可以想象LendingClub未来的前景有多大”。
LendingClub模式难复制其上市或刺激资本角逐P2P
值得说明的是,相较于美国对P2P业已形成的监管体系,中国仍处在监管缺失状态,且2000多家P2P企业鱼龙混杂,一度出现“跑路”风险事件。拍拍贷CEO张俊表示,LendingClub的运营模式,还无法完全适应中国。
据其介绍,美国的金融体系发达,LendingClub的模式在美国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信用卡的客户进行债务重组或再贷款,“这点和中国金融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的背景完全不一样。在中国,P2P模式存在的价值在于服务并覆盖那些在传统金融渠道无法获得融资的个人与小微企业,并通过对这些人群的借款标的进行投资从而获得收益。”
根据LendingClub招股书的业务介绍,LendingClub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给债权方和债务方配对的过程中收取的交易费,即借贷息差,范围从1%-6%;第二,向投资者收取的服务费;第三,向投资基金收取管理费,费率每年0.7%到1.25%不等。
张俊认为,美国和中国另一个最大的不同是美国有完整的信用评分体系。而目前在国内民间个人征信系统非常薄弱,这就导致国内众多P2P平台在无法实现用户风险分析管控的处境下,纷纷采取了与第三方担保和线下小贷公司合作的方式。
据王征宇介绍,LendingClub的借款人大部分来自于美国三大征信局的风险评估筛选,与美国相当成功的信用卡客户获取方法类似;其出借人大部分来自于机构出资人,理性、成熟,稳定,与信用卡的资产证券化的评估操作方法类似;它的运作模式由于大规模采用互联网技术,大大削减了传统的金融机构的中间环节,因而效率高、成本低,从而使得借款人可以支付比银行信用卡更低的利息,出借人可以获得比银行存款高得多、类似或略高于分级债券的收益。
另外,张俊认为,美国市场的民众对投资风险认识较清且理性接受,这是LendingClub明确不担保并能被接受的核心原因;但在中国投资渠道少,且民众缺乏金融产品投资经验,更多人往往更关注更高的收益却忽视了其中的风险,同时行业内众多以本金保障为模式的平台也客观上误导了大众对投资风险的正确认识,“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投之家CEO黄诗樵表示,中国和美国借贷市场存差异,LendingClub的快速发展是基于美国完善的征信体系,以及成熟的金融运作机制,而国内的情况有所不同,尤其是征信方面,目前还是空白。
王征宇表示,LendingClub是一个完全不承担信贷风险的操作平台,无论出借人盈亏多少,都与平台自身的收益无关,平台自身的资金完全与借贷双方的资金隔离,没有出借人保护、风险储备、平台担保等一系列在中国出借人看来必备的条件。而且其所有贷款,都通过合作银行发放,完美解决了所谓资金池、期限错配、证券化等一系列中国同行面临的尴尬。
尽管中美P2P业在监管、征信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张俊指出,LendingClub的上市势必引起新一轮的P2P投资热潮,在资本的推动下,中国的P2P行业会进入爆发增长阶段。
“现在不仅仅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澳大利亚还是俄罗斯也好,有很多VC开始投P2P的公司”,苏海德表示。
LengdingClub成立于2006年10月,最早通过Facebook开展业务。一年后,网站正式上线,全面开始P2P借贷服务。随后通过与WebBank合作,通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转为证券模式后,LendingClub将业务拓展到美国大部分州。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LendingClub累计促成贷款金额达50亿美元。与中国P2P不同,美国P2P平台对于借款人而言,最大的价值是相对于信用卡贷款利率、传统银行分期贷款利率更低的借款利率。据LengdingClub统计,贷款主要用于信用卡还款、房屋装修和购车等消费用途。
相关资料显示,LendingClub在投资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将标的分为A到G7个级别。而投资人的年化收益率根据标的级别不同,A到G的收益率从5%左右到13%左右不等。最低投资额度25美元,交易成功后,投资者将在30到45天内按月获取回报。
- 消息称我国四险企获以房养老试点资格
- 房产税扩围已叫停 业内:将拓宽为“房地产税”
- 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 促进设立京津冀开发银行
- 地方招商优惠过滥 国务院狠招清理
- 四大银行入股铁路发展基金 固定收益5.5%
- 万达H股IPO全球路演启动 最高募资额逾270
- 明年3月“黄金沪港通”或启动 争夺亚太定价权
- 发改委正制定多个PPP细则 确保民资有合理回报
- 牛市来了吗?1万亿天量成交是新常态?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