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加速“出海” A股“马歇尔”概念迎契机
2015-1-22 9:37:3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随着达沃斯年会的召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再一次引发世界关注。而在A股,也密切关注着中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之旅。
1月2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中国对外投资应该有三个“力”在推进。一个是企业自身有对外投资的市场动力;第二个“力”是引力,海外市场欢迎中国企业到他们那里投资;第三个即中国政府的推力。
三力齐发,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之旅,能否在经济增长方面开疆拓土?对上市公司,受益品类又是否局限于海外基建?
三力齐发的市场背景
在商务部1月21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沈丹阳表示,2014年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了,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估计今后几年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速可能还是要更快一些。下一步商务部将深化对外投资合作管理制度的改革。
2014年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2014年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这个数据大约高于中国利用外资200亿美元,就是说2014年我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了,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事实上,在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规模仅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位列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自2009年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经与西方六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规模持平。
2014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热议,并被冠以“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被媒体广泛报道。
“在目前中国周期类产业陷入低迷的背景下,走出去战略尤为引人注意。现在A股的预期很高,但另一方面,大家看不到实体经济与之匹配的逻辑,走出去战略是一个想象点所在。”上海一位私募基金总经理称。
据商务部发言人介绍,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深受世界各国欢迎的,像美国、欧盟、日本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像俄罗斯、巴西、南非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以及一些不发达经济体,都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到他们那里去投资。但总体上还算是在起步阶段,投资的总规模或者是投资的存量比起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中国还是规模比较小的。这也说明在引导和推动中国企业更好地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对于走出去与消解过剩产能的关系,有些券商持有异议。瑞银证券认为,当前中国基建相关ODI规模大约100亿美元,即使1000亿元人民币亚投行资金一次性投入,总共一年1600亿元人民币规模,只占到现在国内总基建投资的1%~2%,占中国总投资额的千分之五。靠海外基建投资化解国内“过剩产能”,恐怕言之尚为时过早。
海外基建
达沃斯会议的召开,再次让市场聚焦中国的走出去战略。
该战略主要涵盖建筑(国际工程承包)、电力、核电、电力设备、工程机械、港口、铁路、机场等行业。如中国电建、葛洲坝、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国石化等。
在去年11月4日APEC会议期间,受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舆论影响,海外基建类股票就曾大涨,龙建股份、中国交建、北方国际、中国中冶、中工国际、山推股份、徐工机械等股票大涨,而被市场贴上走出去的标签。
事实上,A股的一些上市公司已经谋略海外多年。中国电建是我国乃至全球综合性建设集团之一,作为特大型综合性工程建设企业集团,海外营业收入位列全球最大250家国际工程承包商第20位,较上年提升3位,在上榜的中国企业中名列第2位。中国中铁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多功能综合型建设集团,按年度工程承包总收入计算,公司为全球第三大建筑工程承包商,公司已在境外逾55个国家和地区承建超过230个海外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工程、建筑、研究及设计各领域荣获超过200个国家级最高奖项。公司在2013年度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名列第102位;徐工机械出口总额及主导产品出口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前茅,并在一些海外热点区域市场实现突破性进展。公司表示将继续实施“千亿元、国际化、世界级”的发展战略,推进变革创新、布局调整和国际开拓,全面进军世界级企业。
但一些反对者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成效难以立竿见影。因为所涉及国家并不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欧盟等)。而且,这些国家较差的国际收支情况和国际偿付能力等,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风险因素。在获得中国资本支持后,它们或许能够提供一定支付手段,但未来用来“还本付息”的可能是不断贬值的“大宗商品”。
“短期内,难以看到收益,这个结论没有太多的问题,但二级市场的特点是前瞻性,真正出来业绩的时候,肯定不再是这个估值。”上述私募基金总经理称,“这就是市场不确定性的一个体现。”
大事件:支持瑞士建人民币离岸市场
据悉,李克强访瑞期间,双方将宣布中国将与瑞士合作在苏黎世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将与瑞士国家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给予瑞士500亿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配额,支持在瑞士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在此之前,中瑞已经具有良好的金融合作基础。2013年5月,李克强访问瑞士,推进了中瑞自贸区谈判进程,并促成两国开启了金融对话机制,搭建了双方深化金融合作的平台;2013年中国与瑞士签署《中瑞金融对话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宣布建立金融对话机制,至今已举行两轮中瑞金融对话;2013年7月,中国瑞士自贸贸易协定签署,2014年7月正式生效。
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人民币离岸市场和离岸中心在香港、英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个地区和国家落地,而此次锁定了瑞士。
瑞士是中国在欧洲第五大贸易伙伴国,也是欧洲大陆以及全球经济体前20强中首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国是瑞士在亚洲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也成为日本之后瑞士第二个签订高水平贸易协定的对象国。
为何欧洲成重点
从去年开始,移民圈子就频频有“欧洲成移民市场新贵”的预测,这或许透露着政策利好和外交倾向。
在李克强总理历次外访中,欧洲占三分之二,可见在中国外交战略中,欧洲的重要性。
欧洲,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更多,而经济复苏无力的欧洲也需要中国的市场,双方“互须”的性质会更明显,面对经济复苏,中国企业将有更多机会。
总理“勤于访欧”也已经成为总理出访的特征之一。欧洲不对中国构成地缘政治上的威胁,且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所以,欧洲整体在中国的外交格局中相当重要。
首先,欧盟是中国最大贸易和投资伙伴,整体对华贸易额超过美国,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和高科技技术进口的一个重要来源。
其次,欧洲对中国的主权和利益都不构成威胁,所以,双方发展经济关系有良好基础。中欧之间发展好关系对中美、中俄关系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欧洲乏力正盼中国投资拉动
中国企业势必有机会经历更多的欧洲机遇,然而,面对现实,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而欧洲的国家多是发达经济体,中欧经济合作由过去中国从欧洲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到中国开始向欧洲投资,双方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欧洲企业往往因为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相关审批程序缺乏了解,视之为中国对商业交易实施政治控制或中方买家退出交易的潜在口实,而将交易打上前景不确定的标签。
其次,欧盟目前没有统一的外来投资审批程序,各成员国相关制度差别较大,企业完成审批程序困难。虽然近10年中国企业对欧投资步伐明显加快,并呈平稳发展态势,但受审批限制等因素影响,投资总体规模仍不算大。
另外,欧洲国家中对中国的投资持疑虑和排斥的观念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中国企业较难获得当地的信贷支持,跨文化的冲突也在所难免。有研究表明,欧洲企业与亚太地区的买家成交平均费时108天,而与北美地区的买家成交仅需57天,在这其中,不同文化交易习惯的冲突是一项重要因素。部分中资企业还对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社会文化也缺乏足够了解,导致企业的本土化经营困难重重。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中国企业应结合欧洲经济摆脱危机泥潭走向复苏的有利条件,通过更多元化的方式加大对欧投资的规模和范围;以中欧加快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步伐为契机,积极主动、提前布局,在进一步加强对核能、航空航天、汽车等传统重点领域投资的同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农业食品、卫生医药等领域,通过境外投资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在积极争取我国政府对企业赴欧投资更多支持同时,中国企业更应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学习国际大型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成功经验,深入了解欧洲市场的商业环境及运作方式,培养富有包容性的企业文化,合理应对在欧投资面临的跨文化冲突,增强当地政府、企业以及客户对中国企业的认同感,提升本土化经营的能力,实现境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当前欧洲经济复苏力度仍显不足,通缩风险持续攀升等问题,赴欧中国企业也应进一步加强国别风险管理,合理甄别投资对象,密切关注在欧资产质量面临的潜在风险,特别是对于与欧元区重债国债券相关的资产,应提前做好风险管理和应对预案。
- 下一批新股最快有望1月底下发 或达20家
- IBM股价一举跌回四年前 巴菲特亏损超30亿美
- 银行卡将放开远程开户 刷脸就能开银行卡了?
- IPO发行节奏将提速 2015年预计有200家
- 上海成立亿元级碳基金 相关概念股引关注
- P2P行业监管细则渐近 上市公司抢滩分蛋糕
- 民间借贷“跑路潮”频现 行业走向正规必须制度先
- 央行:今年将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 中国首家互联网银行试营业 传统银行业反击
油价下周“十三连跌”无悬念 预计跌400元/吨
2014年全国棚户区改造约2100万户 棚改攻坚战启
广东自贸区 “一区多园”管理模式首次全面公开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