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国四排放标准全面启动 催热天然气重卡
2014-12-11 13:50:52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因油价下跌、燃油与燃气价差缩小而引发的天然气重卡销售同比下降的趋势有望因新的政策利好而得到改善。从2015年1月1日起,一再拖延的国四排放标准将全面启动。
“国四‘大限’的到来直接刺激了下半年的天然气重卡市场。”和君咨询集团高级咨询师张海滨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今年上半年,国内天然气重卡销量仅为1.2万辆左右,但综合中国重汽、陕汽重卡等国内前10家主流重卡生产企业的销量数据可见,今年前10个月上述10家企业的天然气重卡销量达到24727辆,这就意味着,下半年仅4个月的时间,天然气重卡的销量便超过了上半年。
之所以如此,在张海滨看来,主要缘于在国三升级国四的过程带来的成本增加,造成天然气重卡与燃油车价差的缩小。据记者了解,在此之前,同等配置天然气重卡与柴油车相比,大约贵5万元以上,随着排放标准的升级,这个差价逐渐缩小至2万~3万元。除此之外,由于目前国内重型货车在从国三升到国四的技术方案中,一般采用通过使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利用尿素溶液对尾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处理,在使用过程中,尿素使用量为燃油消耗量的3%~5%,每消耗100L的燃油,需要消耗3~5L的车用尿素。目前市面上车用尿素的平均价格约为6.5~8元/L。根据这一价格,上海地区一家重卡经销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车主每年行驶里程为20万公里计算,因加注尿素而增加的成本将达到2万元左右。
“由此,天然气车的使用优势便体现出来,一方面,虽然天然气车价格仍然贵过柴油车,但这个价格差能被后期的使用成本有效填补。另一方面,加气比加注尿素方便多了。”上述经销商人士认为。据他测算,天然气重卡在使用中,燃料成本相对柴油车,能便宜30%左右。
近年来虽然国内重卡市场整体需求低迷,但天然气重卡这一细分市场却表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有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天然气重卡销量仅为5000辆左右,而2012年达到1.2万辆,2013年更是接近3万辆,鉴于此,主流重卡生产企业包括陕汽、中国重汽等都纷纷调整生产结构,开始朝天然气领域倾斜。但今年上半年的市场并未如想象中那般蓬勃,反而出现下降。
天然气重卡销售的下降一方面缘于重卡市场的需求疲软,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天然气与柴油价差的缩小。中国重汽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当车用燃气价格为燃油价格的75%左右时,二者的使用成本基本相当,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当二者的价差超过25%时,消费者才会选择燃气车型。而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各地也纷纷上浮车用天然气价格,上涨幅度从0.5元~0.8元/立方米不等,与此同时,柴油价格却持续走低,从去年高位时的7.5元/L下降至6.6元/L左右。从数据上看,虽然天然气与柴油的价差依然大于25%,但与此前相比优势已经逐渐减小。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排放升级‘拉’了天然气重卡一把。”上述关注重卡领域的人士认为。在他看来,新政实施的最后两个月,天然气重卡还将保持持续的增长。
虽然天然气重卡增长潜力巨大,但受制于多方因素,其销售和使用仍将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中国重汽的一位内部人士说:“虽然目前包括长途牵引车和中途驳运车都开始选择天然气重卡,但依然集中在大型的公司层面,一个车队中也不都是天然气车,更多还是燃油车,另外,其一般都会有单独的供气系统,以保证运行。”
与此同时,我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已经正式启动,计划将在2016年年底完成。据悉,所有国六的排放控制内容将整合到同一部标准当中。据了解,重型汽油汽车的国四排放标准已于2013年7月实施,国五的排放标准研究制定工作已经在今年开始启动,将进一步提高控制要求,整合尾气、燃油蒸发、曲轴箱、耐久性等多项标准内容。
我国的摩托车年产量达到2500万台左右,保有量已经达到1亿台,节能减排任务繁重。据了解,当前摩托车排放的国三标准已经同国际标准接轨,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筹备国四标准排放的工作,将从实现电喷化、OBD等角度入手。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的农用车产能将近200万台,在农村及中小城镇广泛使用,但是污染却极为严重。从环境污染地区关联性角度来说,农用车排放控制成为必需。就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农用车排放控制将最终与汽车排放控制标准接轨。
- “十三五”农机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
- 儿童牙刷发布新国标:可按年龄段细化
- 我国虚拟运营商即将迎来首批行业标准
- 颠覆传统模式 车联网行业标准待确立
- 吸油烟机首获能效标识 环保指标纳入标准
- 福建:试行药品生产企业“签认”制度
- 网售处方药新规呼之欲出 业内看好大型连锁药店电
- 电动车资质拟放开:只放给纯电动和增程式
-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导意见望年内出台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