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泥调整方案出台 产能减3000万吨
2014-11-11 10:45:42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方案(2014-2017年)》近期出台。方案明确提出,今年年底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任务,坚决压缩产能总量,大力推进兼并重组、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两化”融合,发展循环经济。
方案明确了河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时间表:产能规模基本合理,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亿吨以内,压缩水泥粉磨产能3000万吨以上,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2015年年底提高到80%以上,2017年年底提高到85%以上;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17年,前3家水泥制造企业生产集中度达到75%以上,高性能混凝土消费占比达到30%以上,混凝土和水泥制品加工占水泥产业的比重达到55%以上;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到2017年,与2013年相比,粉尘、氮氧化物排放量降低50%以上,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提高20%以上,水泥熟料综合能耗下降到每吨110千克标准煤以下,协同处置生产线达到现有生产线的10%以上。
方案指出,严禁新增产能,已核准但未开工的项目不得再建;未予认定的在建项目,一律不得续建;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2014年年底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任务,到2017年年底,压缩熟料产能1000万吨、水泥产能3000万吨。
方案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企业间兼并重组,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到2017年,培育出1-2家产能3000万吨以上、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年产规模60万吨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控制在150家以内。
加快推进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仍是水泥行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仅就市场供需,继续淘汰落后产能,遏制新增产能,控制产能总量是必然方向,但考虑到目前水泥产业分布及结构仍不尽合理,完善产业布局,持续优化结构仍应是当前各项工作的主要落脚点。
第一,要防止产能区域性过剩加剧。目前水泥产业正按照国家产业规划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水泥比重逐渐增大,2013年底,中西部地区产能已达到21亿吨,超过全国水泥产能的60%,但随着产能的扩大,中西部地区的水泥产能利用率也逐渐降低,2013年中西部地区水泥产能利用率7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水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考虑当地的市场容量,在继续推进水泥产业布局不断完善的同时,也要关注区域市场的供需是否平衡,控制区域产能过剩加剧风险。
第二,要引导加强行业企业自律。不可否认,水泥大企业集团的扩张及其带来的水泥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客观来讲其对水泥产能总量增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中属于水泥大企业集团的有80多条,绝大部分是4000吨级或以上生产线,设计产能超过建设项目总产能的60%。在当前形势下,水泥大企业集团应该从整个行业出发,发挥行业责任感,树立起遏制产能过剩的意识,率先控制产能增加速度,积极主动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以保证整个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效推动现有水泥产业整合。由于我国水泥产业起步较晚,且发展较不平衡,目前部分地区仍存在小规模、分散化经营局面,水泥产业整合空间依然存在。呼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能够从大局出发,加大淘汰相关政策中规定的落后产能的力度,尤其是在水泥生产线审批权归口地方政府的情况下,更要严把准入关,从优化存量入手,充分利用产业提升空间,合理整合和替换现有产能,有效促进水泥产业合理规划,整体提高水泥产业技术水平。
第四,要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投入。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水泥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从长远看,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将面临来自资源、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约束,因此水泥工业要未雨绸缪,加强在基础理论、节能减排、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以及其他具有行业共性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科技创新减少效益成本,促进产业升级,达到创新驱动结构调整的目的。
第五,要充分利用环保机制倒逼产业升级。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环保工作的关注越来越大,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组织陆续修订了部分水泥行业标准,提高行业排放指标,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通过安装尾气处理装置,达到行业标准,但仍有部分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阴奉阳违,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要严格督促行业加强环保技术投入,提高行业技术准入门槛,充分利用环保机制倒逼产业升级。
- 七部委发布燃煤锅炉改造方案
- 多地试水医师多点执业 打破医疗资源垄断
- 地方再次掀起一轮刺激楼市政策潮
- 地方债PPP模式正面清单范围确定
- 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发布 航空等领域将突破
-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解读:新合资公司难获批
- 多部委:国企高管基本薪酬参照公务员标准
- 电商立法调研近日启动 快递企业运营受挑战
- 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发布 全国碳排交易市场渐成
工信部将发放第二块4G牌照 6股有望受益
2014年10月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数据统计(分品牌)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