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宪容:收紧“伞形信托”对股市影响多大?
2015-1-29 17:38:5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近日,市场盛传的银行收紧伞形信托让A股市场的流动性再面临挑战,而令人紧张的消息随之而来。周三收盘后,有券商向大智慧通讯社证实,中国证监会将于近日再次启动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检查。此外,多家银行接监管层通知要求加强信贷管理,严控银行信贷流向股市。1月16日曾预演了暴跌的新加坡新华富时A50期指,在昨日消息爆出后再次应声跳水,一度下挫5.22%。
上海综合指数经历1月19日的暴跌后,经过几个交易日至1月26日再次冲上了5年来的高位,但是1月27日又开始震荡。沪深两市A股指数在高位急下跌。市场流传的原因有三,一是近两日人民币汇率急剧下跌,创6个月以来新低;二是2014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创3年以来单月最大跌幅;三是传监管层将要收紧银行的“伞形信托”。
对于这两天来人民币汇率急剧下跌,我早就指出,在欧洲央行推出QE之后,由于欧元发行过多,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欧元贬值是一种趋势。而欧元的贬值必然会引发美元等货币的升值。人民币也不例外。但是多年来,由于人民币汇率更多的是与美元挂钩,如果美元过度升值,自然也会增加人民币汇率对美元贬值的压力。但是,欧元对美元贬值,欧元对人民币贬值,并不一定会导致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这还得看中国央行对欧洲央行推出QE后对国际市场影响的评估。这两天人民币对美元贬值2%左右,市场就开始问人民币到底会贬值多少?有多少国际资金流动出中国?这有点过度解读。
因为,就当前人民币的汇率来看,基本上跳不出中国央行“如来佛的手掌”。中国央行允许人民币贬值幅度加大,也是在已有的人民币汇率弹性范围内,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测试欧洲央行推出QE之后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除非中国央行允许人民币汇率弹性空间进一步扩大,否则人民币汇率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都不会过大,都会在既有的弹性范围内。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中国央行是放在两大基点上。一是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减少国际热钱利用人民币汇率单边趋势套利;二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在这两个基点下,人民币汇率一直不断地在寻求新的平衡点。否则一种贬值的人民币如何进入国际化。所以,由于这两天的人民币汇率下跌而引发A股的震荡,只能说国内投资者对当前人民币汇率变化内在机理不熟悉而已。
至于国内企业利润下降的问题,据已经公布的数据,2014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按年下降8%,是2011年10月以来最大单月跌幅。这当然表明中国经济主要动力的工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可以说,只要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还在继续,国内产能过剩及PPI持续下跌的状况就会不会改变,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就无法有新的起色。这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影响就会不小。1月27日,欧美巨型企业利润增长放缓,也导致了欧美股市大跌。道理也是一样。但是中国企业的利润与中国A股指数的走势其关联度没有欧美市场那样大。
对于收紧“伞形信托”,市场早就传言,管理层正在加紧相应监管。因为,这一轮股市的疯狂,不仅与融资融券发展过快有关,也与国内银行的“伞形信托”过度扩张有一定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国内融资融券的规模已经达到1.1万亿元,而“伞形信托”的规模也达到2,000亿元至3,000亿元的水平。所以,市场上对收紧“伞形信托”较为敏感。
有报道指出,国内银行的“伞形信託”正在收紧。比如,以光大银行为例,非A级客戶配资原來可做到1:3,現在降到1:2.5。如果按照这样的比例收紧,又以当前的融资额3000亿计算,那么去杠杆达750亿元。而且这种“伞形信托”有可能还会收紧。比如上海指数为2400点杠杆是1:4,现在是1:3,未來还可能是1:2。这里可能既有监管层的要求,也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反映。因为,股价涨了,降低杠杆比例是银行正常反映。市场不用过度解读。
而且对国内银行“伞形信托”的监管,管理层早就在制定相关的规定,市场对此应该早有这种准备。更何况,“伞形信托”不仅规模远小于融资融券,而且它也是小众化的产品。在国内银行,如果客户没有相应资金量,也是无法通过这种工具获得融资的。
不过,正如我早就指出的那样,当前中国A股之特征,市场预期来得快,去得也快,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容易激起股市巨大的波澜。所以,尽管监管层这次对银行“伞形信托”收紧对股市影响不会大,但投资者还是当心点为好。投资规避风险永远大于获得收益。
- 不执着:一线城市何以咬紧限购不松?
- 郭施亮:中国股民要紧盯政府“脸色”
- 易宪容:当前国内房企为何成了“高危企业”?
- 不执着:油价13连降究竟伤害了谁?
- 郭施亮:财政部“无言”胜过千言万语?
- 不执着:个人所得税改革亟需要过三道坎?
- 易宪容:欧央量宽为何诱发了人民币贬值?
- 邹光祥:降息降准或暂按兵不动
- 郭施亮:中国税负为何降不下来?
险资频繁入股房企 11家险企重仓18只地产股
用电增速从7降%到3.8% 电力过剩时来临?
政策力推再生资源行业规模化发展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