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多重工具齐上阵 货币市场利率恐现新一轮上涨
2014-12-18 16:50:5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据资金面紧张态势16日升级,市场陷入“一钱难求”的状态。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新股发行、银行年终考核等多种因素叠加,放大年底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压力。与市场紧张情绪同步升温的还有对央行释放流动性的呼声。分析人士认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存量债务再融资风险对适度放松货币条件提出要求,物价增长放缓为政策微调创造空间,银行体系流动性面临时点压力,为央行适时出手营造舆论氛围,未来一段时间仍是货币政策松动关键时间窗口。目前,虽然市场对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呼声最高,但央行会选用何种手段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市场人士说,伴随新一轮“打新”序幕拉开、前期MLF到期、年终考核临近,种种不利因素叠加,使年底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趋紧压力持续上升。若不及时干预,货币市场利率恐现新一轮上涨。
从今后一段时间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角度看,资金面进一步趋紧风险确实不容小觑。首先,年内最后一轮新股IPO蓄势待发,冻结资金规模有望再创新高,在短期内将给市场资金面带来一定影响。其次,前期MLF即将到期,增加大行资金压力。再者,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对银行间市场资金分流效应增强。最后,年末大考在即,机构会更加注重流动性管理,普遍倾向于提高备付、增加资金融入而减少融出,资金面本就处于易紧难松时期。
从供需角度静态分析,今后一段时间市场资金面可谓“压力山大”,但反过来看,短期资金面大幅收紧风险在考验货币政策定力。不难发现,近期与货币市场紧张情绪同步升温的还有对央行释放流动性的呼声。分析人士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将是货币政策松动关键时间窗口。
面对上述资金面不利因素,央行也多重工具齐上阵,以熨平资金面波动。继上周市场传闻央行通过国开行投放千亿资金后,本月央行将二度开展国库现金定存招标,周四向市场投放资金600亿,期限为跨春节的3月期品种。
此前,财政部和央行的国库定存招标通常一个月开展一次,但在资金面紧张时例外,如今年的1月和7月,都曾一个月开展了两次,旨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缓解阶段性资金压力。
今年9月末、10月末IPO密集来临时,央行均通过MLF以及下调正回购利率的操作,来呵护市场资金面,在此背景下,一些交易员也对年末央行“有所作为”充满期待。
“即使不考虑周四周五的新股申购,9月央行投放的5000亿MLF将于近日到期。”东莞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陈龙昨日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短期内,央行肯定会出台货币投放措施。
不过,市场对于央行出台何种货币投放措施仍有不同看法。昨日逆回购的落空,也令市场对短期内定向放水工具,甚至降准的预期越来越大。
陈龙告诉记者,基于当前人民币汇率走低、股市火热和热钱外流,央行不会轻易出台公开性、大幅度的放水工具,但越往后,逆回购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越大,其中规模有限、临时性的定向投放工具,如对MLF的续作更为确定。
MLF以及SLO、SLF等各类创新工具,尽管针对性较强,但其操作透明度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效果也广受质疑。在临近年末流动性趋紧之际,央行货币政策陷入两难的格局愈发引人关注。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昨日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临近年末,央行主要从两方面来考虑货币政策。一方面,为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问题,有必要维持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充沛;另一方面,今年三季度以来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上扬,尤其是股市大幅上涨推升了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风险。从这个角度来看,需要防止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泛滥的状况。
“进入12月,3月期shibor利率从11月低点回升约40个基点,而从人民币汇率同期明显贬值来看,有可能资本外流的状况正在加剧,从而抽紧国内资金面。”徐高说,央行行动可能有些迟缓,因而导致了资金价格的抬升,而资金价格上升与化解实体经济融资难的目标矛盾。因此,近期全面降准的概率加大。
事实上,继降息后,降准等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再度出现在业内专家的视野中,降准的呼声也在不断加大。
第一创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指出,目前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当下将存准金率降至正常水平的条件逐渐成熟。
“逐步降低法定存准金率将是未来货币政策调整的中长期趋势。”彭兴韵指出,有序而缓慢地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正常化,可以进一步降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成本或其负债成本,不仅会使市场利率、贷款利率中枢下行,而且也为下一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 楼市见底 地产基金将迎来盛宴
- 社科院:2015年股市将迎来慢牛行情
- 人民币首入新西兰货币篮子 降低美元比重
- 国际油价下跌致物价走低 日本央行拒绝追加刺激
- P2P网贷资金链风险升级 频繁跑路怎求解?
- 证监会核准12家公司IPO新股批文
- 小微金融债受小银行青睐 大中型银行反应冷淡
-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暴露
- 明年券商股将迎来资本运作井喷期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