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亟须创新转型
2014-11-6 13:45:28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从近日举办的第十八届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获悉,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医药工业外部发展环境更趋有利。受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等因素带动,2014年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将维持两位数增长,然而增幅将同比下降,产业亟须创新转型。
此次会议上的《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报告》称,针对问题与挑战,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加快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加快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推动兼并重组和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制剂国际化水平和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论坛上,与会专家分别就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中国医药企业转型升级、新药研发的创新和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报告和交流,我国当前医药产业面临的创新形势与问题也一目了然。
产业发展迅速新增长点出现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列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且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得益于创新驱动。石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蔡东晨介绍,“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出资156亿元成立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专项资金调动了千亿元左右的社会资金投入,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是这几年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首先原因。国家一类新药中,临床研究不下100个,获得批准的接近20个,中国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来自于发展的质量在提升。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模》(GMP)已经实行了5年,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标准和质量的提升。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企业对国际高端人才的吸引也是原因之一。蔡东晨表示,中国政府鼓励国外高精尖人才到中国创业发展。同时,中国企业到国际上去建立研发中心、研发基地,在人才密集的中心去建研发机构,这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目前,在我国整体的生物医药产业中,依旧以化学药物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仿制药占据95%,还有一些原料药和化学药,这些都是利润率比较低的品种。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介绍,生物制药已经成为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虽然目前占比不是特别高,但是从国际市场来看,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像抗体药物、疫苗、核酸,美国的生物技术药物占全球的58%以上,欧盟占22%。
谭天伟认为,生物医药新的增长点主要体现在健康管理、可穿戴系统和设备、分子诊断、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以及现代医药的生物服务产业。他说:“目前已经存在的包括基因测序,芯片检测和干细胞等产业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另外,健康产业也是未来一个重要增长点。过去生物医药产业都是在做医药和治疗,现在慢慢从治疗转化为预防,形成健康管理产业,这是医药卫生产业的一个新兴产业。
重视中药中提取创新药物
从中药中发掘创新药物,将显著增强我国自主开发创新药物的能力。
为什么从中药中发掘创新药物?中国药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余伯阳介绍,首先,中药在中国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其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肯定。中药研究体现了转化医学的一个基本思维模式,因为其来自于临床。其次,从天然药物中发掘新药,如果能够证明其具有疗效性,新药的发现几率要比一般的单纯用先导化合物筛选要快得多。第三,由于中药与现代医学治疗模式和治疗理念的不同,药物治疗的靶位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有利于发现一些新的药物机制。
“中国的药典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制所所长蒋建东表示,目前我国生产的大多数是化学药和生物药,化学药和生物药都是模仿西方的技术。现在这类药物的创新需要从过去单纯模仿的道路走出来,向着自主创新的道路前行。中药是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实践出来的药物,推动中药现代化,从植物提取的化合物是一条药物自主创新之路。
在过去几千年中医的实践中,很多植物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已经有很多积累和沉淀,这部分中药一直是中国创新的原创药的来源。蒋建东介绍,中国以前所有的原创药基本上来自中药化合物提取。譬如,青蒿素就是依照这个原理研发的中国独有的治疗疟疾的新药,也是目前西方认可的中国的原创药物。从五味子提取出来的双环醇,是因为在保护肝脏的药方里面总是有五味子这味中药,才从五味子里面找到了双环醇的化合物,现在变成了具备保护肝脏功能的药物。其他的从中药中获取的药物有麻黄素、延胡素、葛根素、黄连素、三氧化二砷等。
蒋建东认为,如果能把中国这些药物放在一起,重新拿新的生物学理论去回访这些药物,希望能够找到新的适应症,有的是新的机理,有的可能是联合用药,为的是临床更好地使用这些药。
产业发展仍存多重难题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马宏建表示,近20年我国在生物医药产业上的科研经费持续增加,但在强度和结构方面还有待调整。尽管中央财政经费投入不断提高,但与国外相比总量较小。2006-2013年,我国政府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年投入约20亿美元,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年均投入近297.3亿美元。企业方面,我国生物医药企业投入总规模较小,国内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最高为10%,而国际上投入较高的企业达20%。此外,我国的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我国百强医药企业2011年总共收入为680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瑞辉一家的收入。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制剂研究室主任刘玉玲认为,国内医药企业的生存现状是前景好、现状差和危机重。虽然大家普遍认为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前景广阔,但医药企业家对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理解。多年前,医药企业的大部分产品都能盈利,致使国内企业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目前国内医药产业的尴尬境遇。产品升级已经成为医药企业发展落脚点。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进行产品升级?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产品升级的问题?
刘玉玲表示,产品升级首先要考虑新药产品的定位,如何控制西药行业高风险的转化风险;其次要考虑资本和技术的对接。产品升级一定要结合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状况。国内新药研发的现状是应用基础相对缺失,目前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还要依靠高校、科研院所,但高校、科研院所更关注论文,只是把知识转化成一种先进性的技术,而先进性的技术很难转化成产业化的技术。
在新的竞合时代下,大型药企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的整合能量,持续对外扩张和对内夯实管理;中小药企又如何作出战略转型,持续生存与发展,接受新的使命孕育新的挑战?这些正考验着企业的领军人物的信心和应变力。
考验一:
短期与长期的矛盾
企业家不能太急功近利。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说过:“不要让急功近利左右我们的决策。”企业短期是抓机会,长期是锻炼能力。把长期的事情放在短期是实现不了的,会拖累短期;而把短期放在长期,将会错失机会,效率降低。
有时企业必须牺牲短期的战术利益,换来长期更为重大的战略成果。面对取舍,善于决策,面对诱惑,敢于放弃。这不仅需要胆量,更考验眼光。
一般来说,企业短期应提高销售业绩;中期应提升各种能力,尤其是研发和营销能力;长期则应打造核心竞争力。医药行业这些年一直在追逐机会,却几乎没有做过内存的升级,如果要发展,就必须采用高配置。对于企业来说,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矛盾,才能真正做到目标恰当,速度适当,资源妥当。
考验二:
规模与利润的矛盾
如果你问上市公司的股东,企业什么是最重要的?他一定会回答,规模、利润、速度一样都不能少。但事实上这3个目标要同期达到十分困难,也不科学,应该选取一个重点,集中突破,做好短、中、长期安排。
发展中的企业规模很重要,没有大就不会有强,也不会有话语权,可以在规模、利润、速度上做适度选择,牺牲掉部分利润,投入到市场、研发上,以保持企业长久的后劲。
利润是规模带来的,规模是投入做出来的。有些规模小、利润少的企业,不是因为费用过高导致,而恰恰可能是投入不够造成的,他们的策略不应是压费用,而是要加大投入,但是,前提必须是方向正确,管理过硬。以研发、营销为导向的行业都有这个发展特点,医药行业也是如此。
我们的企业现在还不够快,不够大,需要快起来、大起来。建议从快入手,先发展起来;再从好进行提升,改善结构,提高利润,当达到一定规模时,效率最高,边际效应自然放大,那时就可以做到“多、快、好、省”了。
考验三:
速度与质量的矛盾
发展速度和运营质量依然是一对矛盾,也就是说不能既好又快还省,是你要快、要好,还是要省的问题。要快要好就省不了,又省又快就好不了,又好又省就快不了。
但是笔者认为,最应该注重的是发展速度中的硬伤,快是对的,但不是不顾一切,如产品质量问题。需要提前设计好管控机制,在关键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原则。
对于药品企业来说,营销决定快慢,质量决定生死。营销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唯有质量才是生命线。因此,不能不顾质量单纯追求速度,要做好基础管理。
近年来,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2012年为医药企业带来寒冷冬天的“胶囊事件”、药品造假事件、违规生产事件等等。这些问题带给企业的结果,在这就不必多说了,至今伤口还流着血,眼里还留着泪。
但是教训不能忘记。企业要学会竞争、善于竞争,在竞争中保护自己,而不是炸伤自己。
- 我国家具行业出口转内销迫在眉睫
- 国产手机品牌建设上还存3大问题
- 板材产业结构不合理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 解析:养老产业如何升级?
- 我国家具电商需明确定位促发展
- 中国家具进入中低速发展 行业亟待提升品牌
- 多因素阻碍 玩具企业深陷两难窘境
- 橱柜纷纷跨界全屋定制 业内:跨界需谨慎
- 工信部拟修改政策应对明年稀土出口形势
内忧外患 铜市场价格步步下滑
前3季20家大型煤企净亏105亿 应收账激增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