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将迎来爆发期
2014-11-3 17:41:3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未来5年里,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预计将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在新车需求继续推动乘用车销量的同时,售后市场将会成为零部件行业新的增长引擎。这是益普索咨询日前公布的预测。
目前,随着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领域最大的蛋糕。在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将迎来爆发期。但短期内,国内零部件行业散、弱、差局面很难得到扭转。
汽车产业面临转型升级
如今,居民生活方式及消费行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在促进汽车维修行业的经营业态和服务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生产服务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
上个月,交通部联合质检总局等10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意见》的实施必将促进汽车后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近日在“第十三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高峰年会暨2015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分析预测会”发布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主任肖亚平表示,当前汽车行业正面临巨大的技术变革与产业变革,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倒逼汽车及其零部件企业对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做出调整和改变。
肖亚平表示:“今年前9月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700万辆。毫无疑问,虽然增速下滑,但是我国依然是一个汽车大国。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真正实现由大变强的根本转变,则是我们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不仅是中国梦众多构成单元的未来体现,更是化梦想为现实的不断实践。”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从目前来看,虽然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潜力巨大,但本土零部件企业却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境地。现阶段汽车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几乎绝大多数为外商合资或独资零部件企业垄断,中国零部件企业出路在何方,成为眼下产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零部件行业难扭散弱差局面
据了解,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近年来纷纷加快海外投资步伐。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零部件出口,而是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建厂或直接并购当地公司,希望成为全球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为了追随新能源汽车、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传统零部件企业借助资本力量进入这些全新的领域。中国零部件企业也参与其中,并购案例涉及领域包括冲压件、排气管饰件、线缆产品、铸铁气缸件、安全气囊、座椅安全带及方向盘、汽车减震、油箱等。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处主任徐长明认为,国内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研发能力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零部件产业若想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兼并重组,形成规模效应。
盖世汽车网提供的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6%的受访者认为本土零部件制造企业在未来5年内会向价值链上游发展,20%认为至少需要5年,而54%认为近期内不会有改变。众多规模较小的本土零部件制造企业将重心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售后市场,廉价零部件的出口仍将保持强劲势头。今年下半年汽车反垄断集中整治汽车“零整比”的问题,虽然可以从政策层面遏制跨国公司从零部件市场攫取高额的利润,却无法改变国内零部件行业散、弱、差的局面。
有业内人士表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鼓励和推动现有合资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培育本土供应商的行为。目前已有多家合资企业形成了培育本土供应商的良好机制,值得鼓励自主品牌汽车应特别重视并建立这一良好的机制,这对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中国零部件企业产品水平、管理水平、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已占整个行业销售额的75%以上。由于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起步较晚,规模经济尚未形成。外资企业重压市场,民族品牌生存压力日趋加大。有专家呼吁,从政策设计层面加大对民族品牌的扶持,并全面审视汽车零部件产业国产化政策产生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划定内资民族品牌的最低市场比例。具体说,每个内资整车厂必须确保一定比例的采购量来自民族品牌厂商;政府对内资民族品牌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等前期投入进行补贴,对企业贷款提供担保、贴息。
此外,还应从税收方面对内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进行倾斜,这也是重要的扶持措施之一。有专家指出,由于制造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特征,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支撑。政府可对包括汽车零部件业在内的制造业,在税收方面实行先征后返、降低税率、精简税种等优惠措施,并围绕建设汽车零部件研发平台,建立产、学、研联盟,实施重大汽车零部件研发项目和关键技术的新突破,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设立汽车专用人才培养基金,应依托国家重点院校、研究机构及其他社会资源,建立汽车人才培训平台,成立专用人才培养基金,产学研有效结合,解决汽车零部件行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 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呈现出遍地开花局面
- 陕西省试点甲醇汽车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进入转型期
- 汽车油耗大考迫近 近4成车企面临红牌警告
- 自主品牌盲目扩张严重 汽车产能过剩敲警钟
- 新能源汽车行业成豪华汽车品牌争夺战场
- 我国自主品牌进军汽车互联及智能汽车领域
- 中国汽车市场“微增长” 自主品牌应该“走出去”
- “工业4.0”色彩正在重新“涂装”船舶工业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