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进入转型期
2014-10-28 17:53:28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目前,在中国汽车整车产销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除长城汽车外,都与国际汽车巨头有着合资合作关系,最多的是同时与3家外资车企设有合资公司。而在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由于允许外商独资设厂,因此,除了有自主零部件和合资零部件企业外,外商独资零部件企业普遍存在是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生态现状。
日前,在武汉举行的“2014(第五届)全球汽车论坛”上,中国机械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表示:“中国汽车工业也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升级转型期,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事实上,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同样也面临着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
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对于全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同中国的本土汽车企业所面临的局面一样,本土的零部件企业距离世界级全球供应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跨国供应商大都有着多年与全球最大的主机厂合作的经验,进入中国后也能迅速将中国市场纳入其全球研发网络的一部分。与之相比,中国的本土零部件供应商有着先天不足,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供应商虽具有价格优势,而且擅长制造机械部分,但在电子、组件及系统集成能力方面尚有欠缺,而这一差距短期很难弥补。在研发能力上,没有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也是本土供应商的软肋。德尔福中国区总裁杨晓明博士认为,本土供应商应该加强自身技术竞争力,努力缩小与国际供应商之间的技术差距。
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土汽车品牌更加倾向于选择跨国零部件供应商,留给本土供应商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但是,这里面也蕴藏着机遇。JFPHoldings董事长JackPerkowski表示:“如今的一些跨国供应商集团,几十年前也只是地方型的供应商,但是他们通过并购实现了全球的布局,这一点对于中国本土供应商来说同样值得借鉴。”
9月19日,中国南车集团旗下时代新材收购德国采埃孚集团旗下博戈公司橡胶与塑料业务的交割庆典仪式在德国下萨克森州达默市举行。
据了解,德国的博戈公司是全球汽车减振和轻量化零部件第三大供应商,而时代新材的主要业务是供应轨道交通行业及其他工业领域的减振降噪产品和高分子复合材料。时代新材以2.9亿欧元整体收购德国采埃孚集团旗下的橡胶与塑料业务,这是中国迄今在欧洲汽配行业最大的收购案。收购全部完成后,时代新材将拥有博戈公司在德国、美国、法国、中国等相关基地的全部资产,时代新材在世界非轮胎橡胶行业排名将从目前的第30多位上升到第15位左右。
博戈首席执行官布雷默表示,双方企业的市场布局是互补的,南车集团在中国有很好的市场网络,博戈公司与欧洲的汽车公司有很好的合作关系,但他们目前还没有一家纯粹的中国客户。通过收购,双方可以共享市场优势,并且在材料研发和专业技术知识方面都可以交流获益。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企业在德国进行了近30起并购,延续了2010年之后中国企业对德国高端制造业的并购热潮。业内人士称,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从2000年至2009年是一个阶段,在该阶段中国企业并购经验不足,实力也不足,收购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因素。当时一些中国企业买了经营不太好的德国企业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有的企业甚至被拖垮。2010年以后,这种情况就非常少见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增强了,经验也丰富了。这几年,中国企业购买的企业资质大都比较好,包括收购的破产企业也有几个成功地扭亏为盈,很多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6%的受访者认为本土零部件制造企业在未来5年内会向价值链上游发展,20%认为至少需要5年,而54%认为近期内不会有改变。众多规模较小的本土零部件制造企业将重心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售后市场,廉价零部件的出口仍将保持强劲势头。今年下半年汽车反垄断集中整治汽车“零整比”的问题,虽然可以从政策层面遏制跨国公司从零部件市场攫取高额的利润,却无法改变国内零部件行业散、弱、差的局面。
有业内人士表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鼓励和推动现有合资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培育本土供应商的行为。目前已有多家合资企业形成了培育本土供应商的良好机制,值得鼓励自主品牌汽车应特别重视并建立这一良好的机制,这对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中国零部件企业产品水平、管理水平、开拓国际市场具有重要价值。
- 汽车油耗大考迫近 近4成车企面临红牌警告
- 自主品牌盲目扩张严重 汽车产能过剩敲警钟
- 新能源汽车行业成豪华汽车品牌争夺战场
- 我国自主品牌进军汽车互联及智能汽车领域
- 中国汽车市场“微增长” 自主品牌应该“走出去”
- “工业4.0”色彩正在重新“涂装”船舶工业
- 空气污染严重 京津冀强推新能源汽车
- 中国市场德系豪华车销量增速放缓
- SUV和MPV拉动乘用车增长 中国品牌国汽车市
并购重组助推业绩暴涨 14家药企业绩预增超10
2014年1-9月全国家用燃气热水器产量数据统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