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产业扭转了继续快速下滑的趋势
2014-10-28 16:43:5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近期,我国化纤产品价格持续低迷。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中国的纤维加工量增长速度将继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增长速度会由于技术的原因,并且随着全球分工的调整和中国经济的降速而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前两个季度,我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为423.45亿元,同比增长7.27个百分点,增长较为缓慢。利润总额累计为17.66亿元,同比增长19.29%,但营业利润同比仅增长了4.84%,化纤企业因生产本身带来的利润增长并不高。
据各产业集群地区统计,近期,盛泽、长兴、秀洲、龙湖、泗阳五地合计化纤长丝织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79%,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5.79%,下滑幅度较之前扩大17.35个百分点,企业经营困难加大。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化纤产能仍然处于惯性增长阶段。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投产的聚酯产能为262万吨;下半年,计划投产的聚酯涤纶项目还有200多万吨,但根据市场情况,部分装置可能会延期到2015年投产,实际投产可能不足200万吨。受市场不振和产能惯性增长的影响,主要子行业开工不足,涤纶长丝年初开工率降至50%以下。随着下游需求的恢复,4月下旬至5月初平均开工率达到了80%以上;氨纶行业则持续保持高负荷运行,粘胶长丝和粘胶短丝的开工率基本位于80%附近,涤纶短纤和锦纶行业则相对较差。
此外,近一段时间,我国化纤长丝织物内销价格持续低迷,在5月达到了最低点。与一季度相比,市场信心不足,七八两个月淡季到来,7月景气指数进一步下滑。因为下游销售不畅,企业只能减产限产。据悉,截至6月各产业集群企业开工不足70%,受淡季影响7月开工率进一步降低。
中国化纤协会会长端小平指出,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世界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了3.02%,中国年均增长9.28%,化学纤维年均增长11.96%,远高于全球。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和人均纤维消费量的提高,全球纤维加工量仍然会进一步增长,预计年均增长速度为2.8%~3.0%,增量绝大部分来自化纤;中国的增长速度将继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增长速度会由于技术的原因,并且随着全球分工的调整和中国经济降速而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化纤行业的前景并没有那么悲观,由于全球分工调整,中国降速已成定局,中国企业家被迫考虑全球布局。就化纤产业而言,未来全球的增量可以是中国人来做,但未必是在中国做。”端小平认为,中国在未来3年不用增加新的装置,仅仅依靠在建的装置和提高现有装置的开工率,就能满足5.5%的需求增长,而这个数字对全球化纤的意义在于:以中国化纤占据世界68%份额的地位,中国化纤这架引擎5.5%的增长,即能拉动全球化纤3.7%的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8月,我国化纤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31.58亿元,同比增长15.56%,比一季度的4.9%高出10.66个百分比,比上半年的19.53%下降3.97个百分点,说明二季度化纤行业经济效益比一季度有明显好转。但是7月、8月行业进入淡季,亏损面扩大至23.11%,同比提高5.2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加22.74%。
从行业开工率来看,今年主要子行业的开工负荷比去年同期分化明显。氨纶行业的开工率表现最为抢眼,持续保持在90%以上;粘胶长丝和粘胶短纤基本位于80%以上;涤纶短纤和锦纶行业相对较差;涤纶长丝开工率波动较大,春节期间开工率降至50%以下,其中切片纺企业几乎全部停车,直纺企业情况略稍一些。随着下游需求的恢复,涤纶长丝行业开工率逐渐提高,4月下旬至5月底,行业平均开工率达到80%以上,但6月起进入淡季,开工率快速回落,7月底最低降至65%左右,8月回升至70%。
综观多年化纤行情趋势,化纤市场已经处于10年来第2低位,不具备大幅下跌的空间,然而今年聚酯及聚酯原料新增产能压力仍然较大,供需矛盾仍较突出,因此也不能盲目乐观,预计后市整体可能保持弱势盘整走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预计全年产量达4350万吨,增长6%左右。行业利润总额将比上年有所增长,运行质量将略有好转。
- 我国皮革行业进入调整期 品牌转变成历史新任务
- 棉花价改打开期市创新空间 市创新任重道远
- 中国鞋业出口节奏放缓 鞋企亟待转型
-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空间巨大 行业渐入佳境
- 《2013年茧丝绸行业运行报告》解读
- 库存居高难以消化 纺织服装内销企业亏损甩货
- 国内最大水貂企业今年出口为零
-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增速进入换挡期
- 7月欧美市场拉动我国纺织品服装 行业出口攀新高
并购重组助推业绩暴涨 14家药企业绩预增超10
2014年1-9月全国家用燃气热水器产量数据统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