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竞争性贬值致人民币汇率更被动
2015-1-28 10:13:2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迄今已六年有余,但多数经济体去杠杆压力依旧不减,需求端的长期不振导致经济增长萎靡,特别是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通缩风险进一步加剧。短期来看,由于结构性改革难以立竿见影,各国除货币政策宽松外都没有更好的应对方法,因此预计多数央行将在宽松道路上继续前行,竞争性货币贬值可能愈演愈烈。
外部经济体货币宽松浪潮给新兴经济体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从资本流动看,尽管短期内宽松政策外溢效应可能推动部分资金进入新兴市场,但中长期而言,多数资金最终仍将流向美国。眼下美国经济稳健复苏,在全球范围内可谓一枝独秀,美联储在今年内启动加息成为大概率事件。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令美元升值前景更为确定,升值周期可能更长,进一步强化美元资产吸引力。一旦资金出现持续外流,新兴市场本币贬值压力就会加大,从而引发金融环境紧张,资本市场陷入波动,甚至拖累经济增长。
从贸易角度看,以中欧贸易为例,短期内欧洲央行量化宽松政策推动欧元大幅贬值,人民币对欧元实际有效汇率被动升值,对中国对欧出口不利。长期而言,量化宽松政策能否有效激发欧元区内部需求仍是未知数,因此中国能否享受欧洲经济复苏给贸易带来的提振难有定论,相反在欧洲央行带动下,更多央行加入竞争性货币贬值行列,令人民币汇率陷入更被动境地。
对投资者来说,全球流动性进一步宽松短期内有望推动股市上涨,但主要发达经济体竞相推动本币贬值,可能在市场上形成“以邻为壑”的政策预期,进而诱发更多贸易保护政策出台。这将令经济复苏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甚至令目前的萎靡态势进一步恶化。不止如此,全球流动性泛滥,大量廉价资金涌入金融市场,将制造资产价格泡沫,加剧实体经济面临的挑战。
竞争性货币贬值从来都没有赢家。从汇率变动效果看,如果各国都实施竞争性货币贬值,贬值效应将相互抵消,对刺激出口的效果有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从未终止过宽松政策,但经济复苏迟迟不见起色,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需求不旺而非流动性不足,因此单靠货币政策宽松很难彻底解决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各国应着力加强沟通协作,抓紧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激发内部需求,重塑经济平衡增长动力,避免政策上的徒劳无功。
- 李克强:2015年要进一步深化财税金融等重点改
- 我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或上半年重启
- 人社部:下调社保费率 拓宽养老金筹资渠道
- 解读:中国首部养老条例或5月实施 子女义务明确
- 解读:欧央行推QE对中国有何影响?
- 国足背后资本力量不断进:阿迪达斯最失意
- 中证报:2015开年央行不急于降息降准
- 中国影子银行达45万亿 规模相当于GDP71%
- 2015年不动产抵扣改革有望启动 或将减税逾8
到2014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突破30亿元
2015年初近十项国企改革方案有望率先出台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