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消息不断 新能源汽车须破解充电难题
2015-1-22 16:30:3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政府治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新能源汽车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利好消息不断,破解充电难题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15”上表示,我国充电设施建设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各地已建成充换电站720多座,充电桩2.8万多个,虽然看起来数量不小,但是总体利用率不高,特别是私家车充电不方便。
从消费者反映来看,充电不方便和电动车行驶里程不足是购买新能源车最担心的两个问题。消费者在住宅小区安装充电桩不方便,有的小区物业还会阻挠;而公共充电站数量不足且标准不统一,也让部分购买电动车的车主颇为头疼。
一位北京消费者对记者表示,自己申请了新能源汽车牌照,并且试驾过许多新能源汽车,但最终也没能下决心购买新能源汽车,一是担心充电不方便,二是担心“行驶里程”问题。“市面上的纯电动汽车行驶里程太短,多数不足200公里,而行驶里程达到400公里的特斯拉[微博]则价格太高。”他说。
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晓霞表示,充电桩的设备成本虽然不高,但是场地电缆等改造成本不菲,当前的电动车数量难以让充电设备建设企业盈利。
在大众集团董事、中国区CEO海兹曼看来,制定统一的充电标准十分紧迫。他认为,在推动电动车发展过程中,充电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与否是关键。“如果一个充电桩只能适配少数几款车型,也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企业来说,很难做出方向正确的投资决策。”
投资规模加大,市场前景看好
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力度加大,企业纷纷布局发力清洁能源汽车,大量资金投入这一市场。上汽集团(24.07,0.12,0.50%)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晓秋表示,上汽从2009年到2014年,在电动汽车开发等方面投入了60多亿元。绿能高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孔明表示,拟在河南濮阳设立液化甲烷(LMG)产业示范园区,为汽车提供清洁能源生产和装备制造等。
比亚迪(39.81,0.33,0.84%)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认为,国家颁发的新能源汽车指导意见以及不断出台的补贴政策,让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了稳定预期,极大刺激了企业投资热情。
在发展路径上,有的企业主张发展纯电动汽车,如北汽集团去年生产的纯电动汽车国内销量第一;也有的企业主张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如比亚迪去年这类汽车销量近1.5万辆;还有的企业主张改造现有汽车能源结构,将燃油转变为燃气。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钻了政策补贴的空子,用油不用电违背了节能环保的初衷。而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的企业表示,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十二五规划规定的,一些混动汽车用油不用电,是因为充电设施不全,不是车的问题。
王传福认为,从全球趋势看,知名车企都推出了插电式混动力汽车。根据市场调查,除了春节、国庆、周末等节假日,大部分情况下,私家车单日里程都在50公里以内,所以中国设计50公里续航里程的插电式混动可以满足市场使用。
能源清洁化,汽车智能化
业内人士指出,全球范围的清洁能源汽车发展加快。特斯拉董事长艾伦·马斯克预测,电动汽车未来的续航能力有望达到800公里。张孔明表示,只要国家政策鼓励,利用液化甲烷(LMG)作为清洁燃料,就可将改装汽车的续航能力提高到1000公里以上。
中国联通副总经理姜正新认为,智能化汽车是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去年我去欧洲,宝马[微博]和沃尔沃老总都跟我讲,他说你信不信,十年之内自动驾驶将非常普及。”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未来充电桩等设施将会是电动汽车交互的路由器,能够在充电过程中上传车辆电子管理状态和运行数据,经过大数据分析提供车辆维修保养。
据介绍,未来的智能交通,汽车可以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下安全地开到目的地,同时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碰撞的发生……邬贺铨说,支撑这一切的是新一代车联网技术,汽车只是一个新型的移动终端。
专家指出,我国部分智能化技术正在整车上进行应用与推广,但在智能化汽车技术方面的积累不够,关键技术研发还不能满足智能汽车对车联网发展的需要。
- 国际油价下跌 新能源汽车行业积极求变
- 上海平行进口汽车“闸门”或将大开
- 汽车租赁渗透专车业务 纯粹专车平台将陷入“两难
- 新常态下 中国汽车市场进入相对稳定增长阶段
- “专车”业务倒逼出租车行业改革
- “卢布危机”拖累俄罗斯 中国自主汽车转战欧美
- 新环保法明年实施 钢企面临大规模洗牌
- 7成汽车经销商面临亏损 日系车连续4年下滑
- 赵本山效应成诱因 国内富豪接连退订私人飞机
财政收入增速创新低 国务院挤存量指向财政库底资
2014年全国棚户区改造约2100万户 棚改攻坚战启
中国红木产业销售遇冷洗牌加剧 业内呼唤理性回归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