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奶冲击国内奶业 倒奶杀牛事件频现
2015-1-6 11:48:02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2014年是中国乳业市场政策落地最多的一年,然而,却有国内乳业迎来“寒冬”之说。中国的奶价从2013年的6元/公斤“跳水”到3.9元/公斤,全国各地频现倒奶、杀牛事件。部分乳企亏损额加大,奶农关门倒闭数量增多,从“奶荒”到“过剩”,仅一年之隔,中国乳业市场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面对全球奶价的持续下跌,中国的乳企和奶农如何相处实现共赢成为行业最热话题。
全国各地
出现杀牛倒奶事件
2015年元旦刚过,山东潍坊又爆出企业拒收奶而导致奶农大面积杀牛和倒奶事件。
据潍坊一位奶农反映,目前县城有5-6家小区养殖户被企业停站(规模大约1000头奶牛),而其它牧场的鲜奶,企业也不会全部都收购,拒收的奶,要不被倒掉,要不就做成基粉来喂小牛。
而潍坊事件仅是冰山一角。在这之前,河北地区也发生奶农倒奶、杀牛事件,农民当初花1.6万元/头左右买的牛,现在只卖6000元,奶农把成吨的鲜奶倒进下水道。另外,广州地区在当地奶协及政府部门的协调下,拒收奶现象才有所缓解。
一组数据显示,自2014年2月份开始,生鲜乳价格连续10个月下跌,同比下降6.1%。根据农业部对482个生奶固定观测点1-9月份的价格调查,奶价已从4.26元/公斤降至3.84元/公斤。而实际上去年年底最后这二、三个月的奶价一直呈下跌趋势,青海、山东的散养户奶价已跌至1.6元/公斤。
价格涨跌是受市场供需决定的,那么,企业拒收和奶价下跌是国内奶源过剩还是另有它因?
对此,乳业资深研究员宋亮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奶价下跌在2015年会持续。由于国际奶价持续下跌,国内又加大进口粉数量。乳企为了降低成本会选择低价的进口粉,这就导致了国内鲜奶价格下跌,企业拒收鲜奶的现象不断发生。
其实,历史上也有倒奶杀牛事件发生,但在国内加大乳业市场扶持的当下却发生大规模的杀牛倒奶事件,还是给了行业不小的震动。
据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从2009年起,奶农杀牛卖牛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每年退出、弃养的农户均超10万户,今年又见多个地区的奶农在倒奶、杀牛、卖牛。连奶源最欠缺的广州,今年也罕见地出现了有10户奶农弃养,这是15年来首次出现的现象。
王丁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饲料售价高位不下,人工等养殖成本上升,奶价不稳甚至下跌,乳企压价,以及过多使用进口奶粉而减少使用本地奶源,这些都是导致奶农杀牛卖牛的主要原因。
不过,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曾表示,奶价、拒收、倒奶等问题是所有的奶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阶段,当前的问题是我国奶业发展过程中,或者说是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局部性、区域性、个别事件,不代表整个奶业形势。
而对于奶农来说,他们目前还是期望企业能够足额收购鲜奶,他们的日子还能维持下去。
“只要企业不隔三差五地以卫生不合格而停站,还能维持下去的,我们这里最多的时候停八个站,有30吨奶倒掉或者喷粉。”潍坊一位奶农对《证券日报》记者如此表示,他希望企业按照合同办事,不要在低价收奶的同时给奶农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负担(要求投资高于市场价一倍的设备,而且是强制行为)。
应该限制
进口奶数量
事实上,控制成本是每个企业的生存前提,在国际奶价远远低于国内奶价时,国内乳企选择购买进口奶和基粉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大量的进口奶粉、基粉和鲜奶进入中国市场后,对中国奶农的冲击是巨大的。对于本身就比较弱势的奶农来说,除了杀牛和倒奶外,似乎没有其它的出路。
但在王丁棉看来,我国目前仍算是一个“贫农国”,人均奶量偏低,国内奶源过剩的说法是错误的。
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牛奶总产量大约有7.6亿吨,2013年中国的牛奶生产总量是3531万吨,仅占全球总量5.5%。而2013年全殏的人均牛奶消费量约为107公斤,发达国家均超200公斤以上,我国的人年均占奶量约30公斤,占全球人均水平1/3还不到。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目前仍算是一个‘贫农国’,人均占奶量偏低,正好是未来发展的存在空间及潜在的市场。”王丁棉如此对记者表示,“国外奶农实力较强,他们可以长时间地低价销售,当中国的奶牛杀掉大部分后,他们再提价,这对中国的乳企和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好事情,因此,希望乳企不要看一时之利,应该与国内的奶农合作,多使用国内的鲜奶,让中国的乳业健康长远发展。”
根据AC尼尔森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国内奶粉销售额虽有4%的增长,但销售量下降了7%。2013年国内生产的婴幼儿奶粉大约在85万吨,今年比去年看来不会有很大的增量。2014年的市场总容量,是在去年的基数上,再加上小包装成品进口13万吨,总量约为100万吨左右,与去年同比不会有多大的增量,市场总值大约在680亿元-700亿元之间。
另据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液态奶进口量已达20万吨,预计全年将有28万吨,而在2005年才只有3800吨,仅4年的时间进口量就增长了10多倍。大包装洋奶粉进口逐年在增加,2014年1-9月份81.38万吨,预计全年总量将超过100万吨。
在王丁棉看来,大量的洋牛奶、洋奶粉涌入中国市场,这已构成了洋牛奶与国产奶之间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它已直接威胁我国的奶牛养殖业。“建议乳业实行生鲜奶源收购、使用、登记、备案、公告制度和根据收购使用数量配置免税(如自贸协定零关税配额指标部分)或实施减税进口奶粉指标奖励制度,以此鼓励企业更多地使用国产生鲜奶源,从而拉动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
宋亮则表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担心企业继续拒收鲜奶。因为2014年多数乳企在高价收购鲜奶后把过多的鲜奶加工成粉后进行了储备,而花在喷粉方面的资金大约有几十亿元,企业也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希望政府出手,建立临时储备基粉的机制,并成立相关基金对奶农进行扶持,对喷粉企业进行资金的支持。而只要企业不再拒收鲜奶,杀牛倒奶事件就会减少。另外,政府对进口奶方面也应该通过技术壁垒来减缓进口的数量。
在国际市场低奶价的冲击下,国内牧场的日子并不好过。国内牧场的生产成本很难在短期内下降,这也导致国内原奶收购价难以随全球价格明显下降;而受到成本压力,目前国内乳业巨头正在把常温奶高端产品的奶源转移到海外,而这将进一步打击国内大牧场。2015年龙头乳企的海外并购势头则将进一步加快。
首先,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结束实质性谈判为契机,中国乳企走出去的政策环境日趋利好。宋亮分析,伊利、蒙牛、光明、三元都陆续在澳大利亚进行投资,国内乳企将更进一步获得资源保障。其次,国内原奶收购价格的竞争力也将在2015年更显弱势。出于成本考虑,龙头企业将进一步使用进口原料生产高端乳制品。而中小企业将进一步面临洗牌。尤其是在婴幼儿乳粉行业,随着外资进一步布局中国市场,国内中小企业由于在品牌、成本、奶源等方面都面临一定劣势,加上2014年陆续出台的政策将推动行业洗牌,预计中小企业被兼并收购的案例会进一步增加。
荷兰合作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食品及农业研究部总监王傲超表示,由于常温液态奶来自进口产品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国内乳企尤其是中小企业应该扬长避短。预计,在三四线城市常温奶的消费将仍然是主流,这也导致本土乳制品与进口产品的竞争将更为剧烈。另外应该看到的是,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日常消费的乳制品的需求也趋多样化和高品质化。
一二线城市越来越多的居民倾向于消费低温奶,这也给中国乳企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机会:不论是大型牧场还是中小型乳企,都可以发展以一个社区为核心的低温冷鲜奶供应,这类产品不仅市场潜力好,定位也相对高端,对于乳企缓冲高企的成本也是有帮助的。
- 液态奶洋品牌搭乘电商快车 来势汹汹
- 2014年白酒业惨淡收官 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速
- 奶价大跌 乳企整合中上游产业
- 食用油价格“大跳水” 企业谷底求生
- 食用油价格跳水30% 业内:为5年内最低值
- 乳制品行业价格战悄悄打响 国际奶价暴跌30%
- 进口奶跌破10元/升 代理商50%亏本经营
-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将实施
- 牧场规模化养殖引热议 专家:奶业发展趋势
2015年首日A股实现开门红 两桶油涨停激发大
2014年我国土地出让金2.3万亿 同比下降28%
国际原油大跌5%至50美元/桶 再创5年半新低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