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苹果如何实现赢在中国?
2015-2-2 18:00:2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公布最新数据显示,从出货数据来看,苹果去年第四季度首次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销量最高的公司。这是苹果在中国市场排名首次跃居榜首。在过去7个季度中,苹果排名最高时为第四位。在2013年第四季度,苹果排名为第六位。Canalys没有估算苹果在中国出售的iPhone具体数量,但称其排名上升最大的驱动力是苹果新推出的大屏手机iPhone6和iPhone6Plus。
1月31日,国外科技企业在中国要想取得成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一点早已是业界的共识。然而,美国苹果公司凭借其努力和耐心,克服种种困难,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绩。
美国财经媒体CNBC就以苹果的成功案例为蓝本,告诉美国科技企业如何能实现赢在中国。
研发一款高端产品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迅速增长,手中钱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具备购买一些奢侈品以体现其社会地位。
广告代理商RAPP公司副总裁兼创意技术总监克雷格•艾利梅里(CrAIGElimeliah)表示:“苹果在经济形势不错的国家推出了一款高端产品。因为其来自西方,这里的人们都愿意为其埋单。”
在此之前,苹果试图在中国推销其定价稍便宜的5C,结果遭遇挫败。艾利梅里表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广大消费者喜欢高端产品,就应该满足他们的需求。
全球知名市场研究调查公司中国市场调查研究集团(ChinaMarketResearchGroup)创办人暨总经理肖恩•赖因(ShaunRein)认为:“中国消费者喜欢苹果,因此他们愿意在黑市上花上双倍的价格购买。因为苹果的部分产品要在首发一个月后才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了解中国消费者
苹果在中国留心布局,并最终与该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微博)达成合作。中国移动拥有7.6亿用户,这一合作也令苹果更加融入市场主流。要知道,苹果为了达到中国移动的技术标准,做出了长时间的努力,并最终取得了回报。
为了对中国消费者产生特殊的吸引力,苹果还做出其他方面的努力。中国消费者尤其钟爱大屏手机,苹果因此迎合其口味,推出了5.5英寸的iPhone6Plus。
赖因说:“很多中国人的老家没有电视,年轻的一代喜欢拿手机看电影、与朋友聊天以及进行游戏消遣。因此,大屏手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整合新产品与保持品牌的知名度上,苹果进行了数年的战略调整。不过,保持品牌的形象在中国显然是首要任务。
中国人喜欢大型、漂亮的旗舰零售店。在那里,消费者可以接触产品,并进行试用。这是苹果需要加强的地方。苹果CEO蒂姆•库克(TimCook)已经宣布,到2016年中期,苹果零售店将增至40家,是目前的两倍。
从他人失败中汲取教训
苹果去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实现翻番,而老对手三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却快速流失。这其中原因在于三星与苹果的策略相背而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蒋炯文指出,三星以过快的速度向中国市场提供了太多的手机型号。
蒋炯文在邮件中表示:“三星做法稀释了其高端的形象,有些人还认为这一做法造成了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服务的水平下降。不管如何,三星目前在中国是陷入麻烦之中。”三星对此拒绝置评。
蒋炯文认为,在产品选择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说服消费者购买一款高端产品要比在产品更新频繁、可选择产品更多的情况下容易一些。
艾利梅里认为,这就是苹果的工作思路。苹果在最有限的选择中做到最好,而三星在产品选择上过于混乱。
在全球保持主流
苹果品牌不仅是地位的象征,其还为中国消费者连接更加广阔的全球经济提供了渠道,这也是中国人目前希望实现的。
美国市场调研公司ForresterResearch分析师弗兰克•吉列特(FrankGillett)指出:“苹果拥有一款全球性的产品,其在哪看起来都一样,他们没有保留地将其带到了中国市场。”
从某些层面而言,中国政府正在推动的消费型经济模式也在帮助美国等西方企业在中国赢得消费者。
艾利梅里认为:“苹果正在中国打造品牌价值,以某种方式与中国消费者保持一致。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在与同行的竞争中保持差异性。”
iPhone6Plus不仅是一款能体现苹果战略眼光正确性的产品,同时还迎合了一群渴望加入全球消费市场的用户。
- 解读:互联网如何改造传统KTV?
- 炮轰工商总局:阿里巴巴这次怎么了?
- 大话互联网“撕逼营销战” 认真你就输了
- 外卖O2O烧钱扩张后 还有哪些坎?
- 解读:小米借力打力 布局智能领域
- 解读:微商要怎么做才能成功?
- 新辣道如何以互联网思维改造餐饮生意?
- 解读:2015年门户复兴如何走?
- 腾讯:朋友圈广告年收入或达百亿左右
住建部:550家建设单位970家施工企业存违法
2014中国投资海外房地产165亿美元 增长46%
中国足球崛起拉动澳大利亚经济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