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车市销量降7% 经销商进入整合期
2015-1-30 16:18:48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自摇号购车以来,北京汽车市场的年汽车销量趋向稳定。本周一,记者从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获得的数据发现,2014年京城共交易新车总数为541500辆,同比去年582500辆累计增长-7.04%。
目前,配置(摇号)和更新指标(置换)消费者构成了北京两大购车群体。亚市的数据显示,传统汽油车配置指标数量2014年较2013年减少45.8%,随着去年摇号指标翘尾释放完毕,二次限购政策及“双月摇号”办法对车市客流人气及带动性消费的影响逐步显现。据了解,12月新车销量较6月同比累计负增长4.75个百分点。
影响今年新车销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旧车迁出北京愈发困难,2014年全国93%的地级以上城市出台了老旧车限迁政策,北京老旧车外迁率同比下降,老旧车外迁受阻,价格下降导致消费者换车困难或推迟换购。
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副总经理颜景辉预计,2015年车市竞争更加惨烈,京城经销商将加速进入洗牌整合期。2015年汽油车配置指标12万辆,较去年减少8.3%,比2013年降低50%。汽油车配置指标减少8.3%,置换销售占比将提升至少5%,意味着新车交易更加依赖二手车成交量的增长。
今年,随着北京普通小客车摇号指标数量的再次缩减,京城车市的生存考验势必更加严峻,经销商将“为生而战”。
限购指标减少成为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亚市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市场共交易新车541500辆,同比下滑7.04%,低于全国13.72个百分点,降幅高于去年同期6.54个百分点。这是继2013年后,北京车市新车销量的再次滑坡。
限购指标大幅减少,成为京城汽车新车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2014年,北京市摇号指标政策再次做出调整,不仅数量减少了4万,摇号周期也由一个月一摇改为了两个月一摇。如此一来,对于经销商而言,购买力两个月才能得到一次释放,一段时间内的有效客户量也更为有限,很难起到发挥提振销量的作用。
二手车市场遭遇瓶颈
在限迁政策壁垒的影响下,2014年京城二手车虽未再继续2013年的下滑之势,累计成交过户辆次70.65万辆,超过了前年的69.53万辆,但同比增幅仅为1.61%。
2014年,京城二手车市场的价格仍徘徊在低谷,虽未再大幅下滑,但难回高位。花乡旧机动车交易市场的市场总监肖楠介绍,每一辆车都有保底价格,超过这个价格后二手车商通常也不会再出手。
与此同时,二手车交易周期仍在延长。“以前价格偏低的车,一两天都能卖出去,现在却好几个星期才能卖出去。”一位二手车经纪公司负责人向记者抱怨道,如今即使是价格稍微偏高点的车型,如15万-20万元的车,也需要1个月以上时间才能完成交易,而此前这些车型通常在1个月内就能出手。
因此,利润更高的豪华车成为二手车商“更好的选择”。据介绍,目前花乡二手车市场上多数经纪公司都已开始将利润重心放在豪华车上,目前市场上已很难见到5万元以下低价位的车。
经销商竞争白热化
自2013年开始,北京车市进入负增长平台期,但经销商网络数量却仍在不断增加。据亚市副总经理颜景辉介绍,2013年北京车市经销商数量从350家增加到了600多家,2014年则增至771家。
北京车市下滑之势明显,但经销商网络仍在不断扩充,使得市场供大于求,必然会引起优胜劣汰,加速市场整合。据悉,自2013年开始,京城车市已不断出现合资品牌、自主品牌退网。
同时,豪华品牌入门级车型价格的不断下探,以及由此引起的价格大战,在2014年仍在继续。在豪华品牌的打压下,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萎缩;而在合资品牌的价格打压之下,自主品牌的市场空间则进一步被压缩。
2015年北京普通小客车摇号指标将进一步减少。亚市预测,2015年新车交易量或将出现同比3%左右的负增长,二手车交易仍会超过新车销量,同比有3%左右的正增长。“适者生存,北京授权经销商数量与市场需求增长匹配严重失衡,弱势经销商愈加难以承受市场的持续重压,汽车市场将出现不同形式的更换品牌、并购重组及退网等洗牌整合。”颜景辉表示。
- 2014年美国高端车市场销量同比降3.3%
- 2014年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降
- 2014年西班牙新车销量同比攀升两成
- 2014年全年挖掘机销量下滑19%
- 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超2300万 连续6年
- 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2350万辆 连续6年全
- 2014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7万
- 2014年12月我国二手车销量微涨10%
- LNG重卡销量下滑 资源量有限为短缺主因
商务部:终止对原产日美韩台进口苯酚反倾销
2014年10大城市土地出让金8841亿 同比降15
2014年钢企盈利水平很低 消化产能寄望一带一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