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中国股市究竟缺不缺钱?
2015-2-11 16:21:3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中国股市下跌对占据该国股市交易主体的散户投资者来说是个沉重打击。去年,一贯受欢迎的投资品遭到冷落,如房地产和比普通银行存款收益率高很多的理财产品。散户投资者转向股市。2014年中国股市大涨超过50%。
如今,中国股市开始走下坡路,投资者几乎没有别的选择。1月股市成交量较去年12月减少了36%。去年12月火爆的行情推动股市成交量创下历史纪录。
中国股市究竟缺不缺钱?实际上,市场的表现早已给出了答案。
2014年12月9日,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量能超过了1.2万亿,成就了A股史上最大的量能水平。而在此前后的一段时期内,沪深市场的整体量能依然徘徊在单日万亿元的水平之上。
然而,时隔两个月,沪深两市的单日量能却迅速萎缩至5000亿元下方的水平。截至今年2月10日收盘,沪深市场合计成交量能略高于4000亿元,较前期最高的1.2万亿峰值萎缩超过了大半的水平。
由此可见,A股市场并不缺乏钱,而决定市场流动性多少的核心因素,就在于市场是否具备充分的投资吸引力。
本周二,是本轮新股密集发行的关键时点。据数据统计,在2月9日至12日间,将会有24家新股发行,其中周二就占据了17家企业。结合本轮新股发行的规模,累计冻结的资金或将高达2.3万亿以上。
碰上新股密集发行的时点,市场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缺钱信号。
据统计,当天多项逆回购利率出现了大幅飙升的走势。其中,上交所一天期国债回购利率大涨了6042.5%,达到53.440%的年化收益率。而深交所的一天期国债回购利率也大幅飙升了9899.33%,达到29.998%的年化收益率。
按照以往的规律,每逢月底,季度末或者年末的时点,相应的回购利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飙升。即使将周期缩短至较短的时点,回购利率也多在一周中的周四前后出现回升的态势。
然而,针对此次回购利率的大幅飙升现象,其核心原因也只能归根于新股的密集发行。
不可否认,回顾前几轮新股发行的时点,都存在着回购利率大幅飙升的现象。
2014年6月18日,新一轮新股发行工作正式启动,期间共9只新股发行,累计冻结资金达到9222亿元。受此影响,期间交易所相应的回购利率出现了大幅飙升的走势。其中,上交所一天期回购利率一度触及30%的年化收益率水平。
2014年7月底,第二轮新股发行启动,期间共11只新股发行,累计冻结资金达到了8187亿元。受此影响,期间交易所回购利率也出现了大幅飙升的局面,而当时一天期的回购利率也攀升至15%以上的年化收益率水平。
时隔一个月,又一批新股密集发行,期间累计冻结资金近9000亿元,同时也是伴随着回购利率大幅攀升的现象。
显然,当下市场已经形成了一种常态,即每逢新股密集发行之际,回购利率也将会出现大幅攀升的走势,市场缺钱的现象尤为突出。
正如上文所述,A股市场从来不缺乏资金,缺乏的是投资的信心。那么,在多轮的新股密集发行中,又为何频现市场缺钱的问题呢?
事实上,在新股密集发行的背后,早已削弱了市场的投资吸引力。与此同时,因新股的赚钱效应相当明显,大量的存量资金纷纷转战去“打新”。毫无疑问,这是市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典型表现,同时也是A股市场中的一大悲哀。
近年来,无论是新股发行监管红线的出台,还是注册制度的全面铺开,其本质也是为了缓解新股恶炒的行为,以促使市场重归理性投资的氛围。
不过,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中,诸多的改革政策并未让市场的投资倾向发生明显的变化。相反,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在去年年中,管理层为控制拟发行公司的发行市盈率,给拟发行公司设定了一条监管红线,并实时监控相关拟发行公司的市盈率水平。
确实,在新股发行监管红线政策出台之际,或多或少会对部分高发行市盈率现象给予约束。但是,在最终操作中,却引发了新股爆炒的行为,而散户也基本无缘参与到其中的上涨行情。
与此同时,期间沪深交易所还修改了IPO打新市值配售办法,对投资持有市值的计算口径改为按T-2日前20个交易日的日均市值进行计算。由此一来,却加快了打新资金的规模膨胀,进一步刺激了市场打新的局面。
显然,在二级市场投资吸引力下滑的大环境下,市场资金更热衷于“打新”。而从前几轮新股上市后的平均涨幅分析,基本能够保持较好的投资收益率。换言之,一旦投资者中签,则能够获取翻番的机会,远胜于其在二级市场上的操作交易。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市场缺钱现象的上演却给予部分参与回购操作的投资者较好的保值空间。
以本周二最高65%的年化利率进行对比,确实远胜于宝宝类理财产品,同时也赶超了不少的P2P理财平台。
然而,市场的缺钱现象并不具有持续性,待本轮新股密集发行过后,回购利率也将会回归常态。同时,在本轮冻结的巨额资金得以解冻之后,也将会给二级市场带来新的流动性补充。
- 郭施亮:注册制匆匆而来,A股准备好了吗?
- 皮海洲:中国股市能终结散户时代吗?
- 盛博:从达沃斯看中国与世界的新常态
- 郭施亮:证监会,请给股市一点尊严!
- 易宪容:强势美元下的中国汇率制度改革
- 牛刀:国际资本要冲垮人民币汇率
- 皮海洲:降准降不来资金牛市第二季
- 郭施亮:A股为何不给央行面子?
- 不执着:央行降准绝不会成楼市兴奋剂
经济滑向通缩 央行或有大动作 财政货币政策或集
央行:去年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22.86万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