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体育用品行业巨头李宁公布的2014年财报显示,尽管亏损额度从2013年的3.92亿元拉大至7.81亿元,但其营收大幅增长16%至67.28亿元。对于这个成绩,李宁对南都记者称,业务上逐步改善,特别是营业额恢复了增长,渠道的存货结构已趋健康水平,品牌竞争力也在强化。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一直悬而未决的行政总裁结果并没有太多“惊喜”:创始人李宁被委任为代理行政总裁。李宁方面透露,董事会仍将继续物色合适的人选。
今年是“起步元年”
虽然李宁方面并未明确表态2014年的业绩是否触底,但其对南都记者称“2015年将是李宁重新步入发展的起步元年。”
李宁最艰难的时刻基本已经过去。从李宁财报的一些重要会计项目来看,李宁的业绩已经触底,去库存暂时告一段落,正进入产品升级转型的新阶段。
对于今年如何寻找业绩刺激点,李宁方面向南都记者透露,2015年到2017年,将着重透过产品、渠道和零售运营能力的协同推动公司业务增长;与此同时着重降低成本,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在产品线方面除了继续坚持针对专业和参与运动的客户群体需求的专业功能性产品策略和针对大众消费者需求的时尚、运动生活产品策略外,还会重拾大众运动生活市场。
至于渠道,去年其门店数缩减289家至5626家。其中加盟门店减少565家至4424家,直营店增加276家至1202家。去年2-3月间,李宁斥资9647.7万元收购了5个经销商的业务。
李宁方面透露,未来集团将继续强化与渠道伙伴的合作,拓展有潜力的市场空间,并战略性地进入低渗透率的中国南部地区。
择帅需要时间
作为创办人的李宁虽是公司的灵魂,但在职业经理人的寻找上,李宁却拖得有点久。此番委任,并没有出现新人,而是仍由李宁担纲。
“一是目前没有物色到合适人选;二是李宁对公司情况了如指掌,他当代理行政总裁将能够快速将其想法实施,为公司在新阶段的发展定下基调、打下框架。”熊晓坤认为。
而李宁方面对南都记者称,董事会考虑再三,认为继续推进和落实公司的增长策略为重中之重,新总裁上任势必需要一段时间了解公司的运作方式、吃透公司的战略、与团队磨合等,但公司目前的状态需要刻不容缓地推进业务发展。
“李宁先生的目标是带领公司重回增长的轨道。”李宁方面称。
不过熊晓坤也指出,李宁重新掌舵,最大的压力在于如何对公司进行内部调整。“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公司内部的结构、人事也需相应调整,而调整的难度较大,这需要考验决策者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及对公司的管理水平。”熊晓坤指出。
而李宁对南都记者称,董事会仍会继续物色合适的人选。“选择合适的人才带领公司下一阶段发展需要一段的时间。”
智能概念能否救李宁?
就在几天前,李宁宣布正式与小米手环母公司华米科技展开合作。两者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共推一款智能跑鞋,探索大数据健康领域。智能硬件概念,能否拯救颓势中的李宁?
大部分业内分析人士对于双方合作持观望态度,易观智库分析师杨帆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分析认为,合作短期内能增加李宁智能运动设备的关注度,在国内运动品牌中形成差异化,但长期发展还应看李宁智能运动设备的产品设计。
“李宁公司一直考虑进军智能运动领域,之前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这次选择与小米手环合作,希望能借此机会为广大中国跑者提供专业而价格亲民的智能跑鞋。”李宁公司跑步事业部总经理介绍。
近年来,李宁品牌业绩持续下滑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次与小米合作推出智能跑鞋,被视为李宁探索互联网转型的积极信号。其实,智能跑鞋,国际巨头NIKE此前就有研发过类似的技术,也包括有记录、分析和换购等功能,但事实上产品并没有大卖。那么,智能硬件概念能否拯救颓势中的李宁?
运动装备媒体人袁金梁认为,李宁跑步产品在跑鞋市场上的定位属低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而在鞋底加入芯片的设计概念早已被其他品牌使用过。不过他也表示,“小米手环在上市后3个多月就突破100万枚销量”的事实也不容小觑。究竟有多少小米手环的用户能够成为李宁+华米科技产品的消费者,是该系列合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过去一年,中国政府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国内体育行业的整体发展。预计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健康追踪应用和各种设备逐渐流行,来自应用分析公司Flurry的数据显示,2014年健康类应用的增速比其他类型的应用快了87%。
业内认为,这为李宁和小米手环的合作积累了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也创造了市场机遇。不过,也有观察人士认为李宁转型前景堪忧。艾媒咨询CEO张毅接受采访时表示,李宁现在的问题,不是跟谁合作就能改变的。“传统产品和新型产品的结合关键在于能不能赢取消费者对于这种理念融合的共鸣。总体来说,我不是特别看好。”
- 香奈儿部分门店降价 或为电商渠道做准备
- 北京工商局:优衣库被罚近百万 HM三年连上黑榜
- ZARA抵制中国产安哥拉兔毛 被指虐待动物
- 业绩一直不尽如人意 阿迪达斯剥离乐步
- 近两年缩减门店近半仍亏损 李宁垂直整合最后一搏
- 澳大利亚品牌UGG将在俄关闭3家专柜
- 优衣库供应商出现问题 企业品牌危机将来
- ZARA母公司2015年拟在华开设500家店
- 361度布局重点转向三四线城市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