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大中华区总裁离任 或因瘦身计划波及
2015-1-26 16:08:4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1月20日,记者从宝洁(中国)公关和传播部、公司事务总监梁云处获悉,从2015年1月1日起,MatthewPrice(下称马睿思)已正式接替施文圣出任宝洁大中华区总裁。近两年由于业绩增长乏力,宝洁已逐渐让出中国日化品牌一哥宝座,此次低调换帅是否与中国市场业绩下滑有关?
与去年雷富礼高调回归宝洁不同,在新一年走马上任的大中国区总裁马睿思低调得让人吃惊。如果不是在广州参加政府会见,人们还不知道宝洁大中华区的总裁竟然已经换人。
这则人事变动引来了不少外界的推测,有消息称,这是宝洁的“瘦身计划”向管理层渗透引发的结果。不过就前后两位总裁的工作资历及成绩来看,可谓各有胜场,只是不知道新总裁的上任对宝洁中国的未来走向将产生怎样影响。
前任总裁看好中国市场
对于换帅一事,宝洁中国公关总监梁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马睿思已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出任宝洁大中华区总裁。其介绍,马睿思加入宝洁超过28年,业务出色,在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均有丰富经验。他之前的职位包括宝洁俄罗斯总经理、宝洁欧洲婴儿护理副总裁。
针对“前任”,宝洁方面给出的官方评价是,“施文圣在过去四年半的任期内成功地将大中华区业务发展到年销售额接近70亿美元(超过430亿元人民币),并建设了一支优秀的团队。施文圣领导了宝洁2010~2015年在中国增加投资10亿美元的任务。”
据了解,施文圣在宝洁工作27年,曾在包括英国、比利时等发达国家,也在包括土耳其、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工作。而其家族在中国经商、工作的背景,也让其对中国有着深刻的认知。他曾表示,宝洁需要紧跟消费者,深入洞察他们的变化和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帮助他们实现更好的生活,才能在中国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施文圣认为,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具有较高消费实力的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都为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虽然全球经济对市场的增速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中国市场仍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日化行业在中国依旧会保持稳定发展。
本土日化品牌趁势而起
1988年,全球日化巨头宝洁公司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于广州黄埔建立了第一条海飞丝生产线。现在,宝洁在华年销售额近70亿美元,中国成为其全球的第二大市场。但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国际日化巨头在中国的日子却开始不乐观起来。
据了解,近年宝洁虽然未单独披露中国市场数据,但宝洁中国的表现被业界认为品牌老化、表现欠佳。而该公司此前披露的第一财季营收207.9亿美元,同比下降0.1%。这一营收数据出炉,意味宝洁连续13个季度营收不及分析师预期。
在过去的一年,宝洁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从2014年8月至今,宝洁已经前后削减掉旗下宠物食品业务、金霸王电池业务、南孚电池公司全部股权等子品牌,尤其是宝洁公司不久前宣布向竞争对手联合利华出售其香皂及沐浴露品牌卡玫尔的全球业务及激爽除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外的业务一事,更是引起了行业内外的极大关注。
除了面临自身业绩整体下滑的窘境,宝洁在中国地区同时遭受到了本土日化品牌的冲击。随着宝洁、联合利华等外资日化巨头裁减旗下品牌,市场份额日渐缩水,中国本土日化企业在获得资本投资、大兴研发基地、国际市场份额加速增长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下,表现愈发突出。有业界专家认为,本土日化企业不断地在寻求正确的发展道路,目前是中国化妆品创业者最好的时机。
而除了宝洁,联合利华、伊丽莎白雅顿等在内的全球日化巨头最新业绩都有脚步放缓之迹,个别巨头在华成绩下滑严重。与此同时,包括百雀羚、上海家化(39.47,0.26,0.66%)、立白等在内的本土品牌则蓄势待发,在部分细分领域甚至已击败洋品牌。
“无论是日化还是奶粉、保健品,都不应狭隘地以洋货国货来区分。百花齐放、中外混战已是当下趋势。”有行业观察人士认为,这说明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品牌,选择趋于个性化、多样化。
此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消费品零售数据显示,化妆品2014年9月零售总额159亿元,同比增长12%,前9月零售总额1308亿元,同比增长10.8%。而像面膜、彩妆等,都可能迎来高速扩容。
- 今年中石化成品油出口配额增加两成
- 中石化销售公司或上市 有望6月底H股上市
- 中石化销售公司将在港上市? 或筹集超过50亿美
- 开采遇瓶颈 大庆油田今2015年计划减产150
- 宝洁向联合利华出售子品牌 瘦身策略将持续
- 中石油混改在新疆启动试点 新一轮油改迫近
- 今年中石油长庆油田稳产5000万吨
- 美国新田油退出中国石油市场
- 云南白药开发药妆仍在摸索阶段 安全特性存定位局
中国高铁创下的10个“世界第一”
2014年京沪高铁卖票收入300亿 提前两年盈利
多因素致“倒奶”现象发生 低迷市场亟须破解危局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