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股投机已经严重泛滥,炒作已经从中小盘的科技股从中大盘股转移,市场炒作一下新技术概念的中小盘股票,虽然市场质疑不断,但至少可以容忍一点,因为中小盘科技股属于新技术新产业是一个朝阳行业、盘子小股本扩张能力大、业绩成长性相对较好,高估值尚属情有可原,但市场对新股的炒作完全疯狂了,券商的第一创业股价居然炒到108元的高价股,比发行价10元上涨10倍,市盈率达到200倍,不管是叹为观止还是资金疯狂,投资者对新股的疯狂是可见一斑的,其中蕴含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管理层适当出手调控也是正常的,但关键是分清原因方式要正确。
次新股之所以得到市场恶炒,就在于上当没有套牢盘,主力资金拉升股价不会导致大资金阻击暗算,加上次新股股性活跃,只要有大资金煽风点火,不管估值高低,总是能吸引到足够多的中小投资者跟风进场,大资金操纵股价容易成功离场并获得丰厚回报,所以次新股炒作总是有大资金扮演击鼓传花的游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因此次新股炒作不在于供应量 的多少,而在于市场操纵的普遍存在,即使加大供应,也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新股和次新股的炒作,就是被市场誉为大跃进扩容的三年,尽管指数被新股发行打压的见不得人,但新股总是不断得到市场炒作,因此以新股加大供应的方式来抑制炒新根本就不是有的放矢之举,而是一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方式,达不到治本之用。
从各种迹象看,证监会开始采用加大供应的方式来抑制炒新,进入7月份以来,IPO批文下发的数量较今年上半年有所增加,本月共计有27家企业获得IPO批文。而此前,证监会每批下发的IPO批文数量都控制在10家之内,最直观就是每天可以打新了,甚至一天可以申购两家三家了,自IPO新规公布,月核准发行规模大概10-15家,但7月以来,核准发行IPO数量已达到30家,而且不断有中大盘股发行,而大盘股在以前时遭到控制的,继江苏银行融资发行11亿股融资70余亿元以后,贵阳银行和江阴银行相继招股发行,导致融资规模快速上升,而7月公布的27家获批IPO公司,合计募资规模就达到211亿元,平均募资额逼近8亿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呈现上升态势。
新股供应节奏与规模历来就是管理层对指数的一种认可与调节,是管理层对市场资金炒作的一种容忍度,市场指数低了,新股供应就慢一点,市场炒作疯狂了,新股供应就多一点,以此来惩治市场资金的炒作行为,达到降低市场热度的目的,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关键在于掌握好度,在去年上半年为了抑制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新股供应从每个月一批发展到两批,但新股供应上主要是中小盘股票为主,而现在一下子就出现了三家银行股发行,而且每天打新,融资规模出现倍增,可见市场对新股炒作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而中国最不缺少的就是新股资源。
根据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7月21日,中国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884家,其中,已过会122家,未过会762家。未过会企业中正常待审企业703家,中止审查企业59家。其中蕴含不少的大盘股,比如城商行如大连银行上海银行广州银行盛京银行等等。
但与新股供应成倍加大相比,中国投资者信心依然严重缺失,持仓投资者仅仅只有半数水平,超过一半投资者选择空仓,中国结算最新月报数据还显示,截至6月末,A股市场10829.64个投资者中,空仓投资者数高达5737.45万个,较5月份增加162.67万个。这是自去年7月以来,第11个月度新增空仓投资者数过100万的月份。而从空仓投资者占比来看,6月份空仓投资者占比也是去年来最高,达到了52.98%。市场存量资金也不断流失,与此相对应,今年6月份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净流出了1308亿元,融资融券担保资金净流出215亿元。因此目前更应该采用积极股市政策来提振信心而不是以加大新股发行来打击信心,这样倍增的融资是不是过度呢。
投资者不断流失,股市表现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虽然股指一度冲上3000点,但与美国股指英国脱欧以后连续8次创出历史性高相比,中国指数依然不到历史高点的一半,只有去年高点5178点的60%,离去年收盘点位3539点也还有500余点距离,根本算不得强势,更别说牛市了,是世界上最熊股市之一,而且在股指冲击3097点之际,管理层突然加大新股供应,不管是不是决定性因素,但股指还是反身下行测试3000点支撑力度,结果3000点地平线成为不堪一击的马其诺防线,打了投资者一个措不及防丢盔弃甲损失惨重,是李大霄同志无能,还是管理层有意无意让其难堪,就目前股市而言笔者觉得从政策导向上来说亟待积极股市政策来提振,而不是加大新股供应来打压指数。抑制炒新更多的是从市场监管作为重要抓手。
股指冲击3097点之所以屡次无功而返就在于成交量迟迟不能放大,成交量之所以无法放大,就在于市场存量资金已经大大减少,只有去年40%左右,因此每个月源源不断的新股供应,融资动辄几百亿元,加上交易费用消耗,源源不断的产业资本减持, 单纯资金面来说也是有点令人忧虑,对市场走势的研判可能也将不得不趋向更为谨慎,虽然银行间流动性异常宽裕,但是资金总是绕着股市走的历史大家不应该忘记,资金不断流出就是一种不好的迹象,资金不断流失,新股供应不断加码,资金与新增市值矛盾如何处理,中国股市又该走向何方?这是管理层和投资者不得不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不要总是纠结于新股供应与指数无关的荒缪之中,新股没有资金承接哪来新股成功发行,按照历史经验,中国在微观上总是对新股供不应求,那就只能以老股下跌腾出资金来承接新股供应,从统计数据看,新股加大供应总是对应市场短期头部,这样的恶性局面笔者认为不应该重演。
虽然加大新股供应可以暂时终结新股年新股炒作,但这是一种以毒攻毒的行为,新股供应不可能永远超量供应,那是会把指数彻底砸趴下来的,也是会把投资者彻底砸趴的,一旦新股供应被迫减少,市场操纵不加强监管的话,次新股炒作又会抬头,而且力度会更猛,所以加大新股供应抑制炒新根本就是一招臭棋,不能抑制炒新但能让指数趴下。
面对疯狂次新股炒作,适当加大新股供应未必不可,关键是掌握好度的问题,平衡好利益,但是融资规模和融资数量以倍数增加是不是竭泽而渔是市场灾难的开始姑且不论,但未必就是市场福音应该没有大错,搞不好新股炒作没有浇灭,倒是把投资者最后一点投资激情浇灭了,指数跌倒见不得人的时候,新股发行给谁呢。那么以调整新股供应的方式抑制炒新就彻底失败,成为双输。
遏制新股炒作的根本不在于新股供应的多少,而在于市场操纵的盛行,另外与新股交易机制不无关系,其主要手段是加强监管和完善交易机制,以加大新股供应的方式来抑制炒新等于是杀鸡取卵,对弱势市场而言,会彻底打杀投资者仅存的一点信心,以加大新股供应的方式来遏制炒新,实际上是打错了板子,让很多无辜投资者遭遇不必要的损失,而市场操纵者依然逍遥法外,等待时机卷土重来。
- 杜坤维:加大新股供应抑制炒新是一步臭棋!
- 刘世锦:股市涨跌很正常 货币推高房价最易产生泡
- 任泽平:四大条件决定今年A股是震荡市
- 黄剑辉:经济增长的强韧性为深化改革提供政策空间
- 范文仲:金融创新监管不能总是事后整顿
- 陶冬:日本银行不作为 美国投资缺少动力
- 史蒂芬-罗奇:经济学界没有完全领悟全球化内在问
- 李建华:网约车合法化 像中国这样开明的并不多
- 李铁:若不去除老旧政绩观 智慧城市建设反会浪费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