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焦点:立法法迎15年首修 政府权力不再任性
2015-3-9 9:08:10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政府权力不再任性 立法法15年首次修改
昨日(3月8日),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重要议程之一,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大会审议。这也是立法法颁布15年来的首次修改。
立法法是一部百姓关注度极高的法律,根据百度搜索指数的统计,2013年对“立法法”的搜索指数为297954,到了2014年,这一数字激增到了337345,增幅达到13.22%,搜索峰值出现在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之所以会受到这么大的关注,是因为立法法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立法法的修订,类似市政府突然发布的房产限购、车辆限购限行,以及成品油消费税提高等让你措手不及的事儿,可能都将发生改变。
地方规章性文件受限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车辆限行、住房限购等制度,比如北京市通过市政府通告将机动车限行延续至今,深圳市在去年底突然发布通告对机动车限购,都让不少民众措手不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草案新增明确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目前地方实施的限行限购措施,基本上可视为规章性文件。很多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被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限制、蚕食。限购、限行等限制公民权利的规范性文件,表面看起来有依据,但从法律上讲,对于限行、限购,无论是规章还是规范性文件都是没有这个权力的,实际上违反了“职权法定”原则。
北京大学教授、行政法专家姜明安认为,如果因为“行政管理迫切需要”,一些政府通告应先制定规章,依规章发布通告,然后再通过地方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
税不能说征就征了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另一亮点,是明确规定了“税收法定”原则——税就不能说征就征了。
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将“税收”的专属立法权单列,并规定“税种的开征、停征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即“税收法定”。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郝如玉表示,在现行的立法法中,税收与财政、金融等被列为同一事项,实际上将税收“淹没”在众多的一般事项中,未能充分体现出税收应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据专家介绍,授权立法在世界各国很普遍,因为社会生活非常复杂,如果全部集中到人大立法机关来,光靠法律规定不够,所以要授权。但是我国存在立法机关授权缺少具体期限,很长时间不收回的问题,前不久提高燃油税源自于1985年全国人大向国务院授权。
对此,草案新增加规定,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和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应当遵循的原则等。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五年,但是授权决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厘清权力边界
纵观草案全文,此次修改更加注重对公民权益的保障,也进一步厘清地方政府权力的边界,明确了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严格按照一定的层级关系,体现了对法律的尊重。
其中,立法法的修正案草案还对被诟病为“二次立法”的司法解释做了约束性规定。2013年1月1日,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正式施行。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新民诉法的司法解释。这部号称“史上最长”的司法解释”共计552条、7万余字,而新民诉法本身不过才284条。
针对这一问题,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草案同时明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外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作出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景文说:“在法律规定比较抽象、原则的情况下,司法解释可以起到弥补法律不足的作用,对审理案件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但无论如何,司法解释不能突破法律的规定,对司法解释加以规范非常必要。”
立法法怎样影响你的生活:你的钱将不容易被“掏走”
草案新增加规定,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和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应当遵循的原则等。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五年,但是授权决定另有规定的除外。
>>你的钱将不容易被“掏走”
【问题】去年底至今年初,成品油消费税连续多次上涨;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婚姻法司法解释,涉及夫妻房产分割,一些地方还要加征“夫妻房产加名税”……类似的任性加税不胜枚举。
【修法】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将“税收”的专属立法权单列,并规定“税种的开征、停征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即“税收法定”。
【解读】北京大学教授姜明安:“税收法定”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是指税收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均不得新设或改变税种开征、停征和税收征收管理等基本制度。今年的两会上明确,总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之前,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买车开车将不再轻易受限
【问题】比如北京市通过市政府通告将机动车限行延续至今,深圳市在去年底突然发布通告对机动车限购。政府部门是不是有这样任性的权力?
【修法】草案新增明确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解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目前地方实施的限行限购措施,基本上可视为规章性文件。很多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被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限制、蚕食。限购、限行等限制公民权利的规范性文件,表面看起来有依据,但实际上违反了“职权法定”原则。
姜明安:今后实施这些行为必须有相关依据,不能突然发个通告一限了之。要体现程序正义,在作出相应规定过程中应举行听证会、论证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城管、环保等将有“法”可依
【问题】城管执法问题在各个城市问题突出,但城管机构及其执法权在法律上长期是“黑户”。有的地方环保等方面长期没有法律支持。
【修法】草案新增规定: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
>>对条例等提出审查将得到反馈
【问题】房子被拆迁了,很多人认为拆迁不合理,于是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申请审查拆迁条例,虽然材料递上去了,但是没有下文。修改立法法后,收到材料的机关能给大家答复吗?
【修法】草案增加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将审查、研究情况向提出审查建议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反馈,并可以向社会公开。>>代表声音
建议税率等要素由人大立法决定
此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规定税种、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税率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
昨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请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的三审稿中,将上述内容调整为:“规定税种的开征、停税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基本制度。”去掉了税率、纳税人、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
全国人大代表、知名编剧赵冬苓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税率的确定不由人大立法决定,税收法定的原则会大打折扣,“我建议参考二稿的第八条第六款,将税率等税收要素重新纳入人大立法权中。”
2013年,赵冬苓联合31名代表递交了《关于终止授权国务院制定税收暂行规定或者条例的议案》,引起广泛关注。
- 两会-交通部部长:将对高速公路收费进行体制性改
- 两会-京60家五星酒店业绩下滑 受反腐影响
- 两会-楼继伟:简单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不公平
- 水利部:2015年水利投入8000亿 政策引民
- 李克强2014做了什么?2015要做什么?
- 习近平谈发展:经济发展不能那么任性 否则如何持
- 李克强: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
- 邱新海代表:应出台麻类产品出口相关补贴政策
- 夏玉洁代表:加快核心基础件国产化
阿里4.29亿股内部股将解禁 大抛售或拉低股价
低佣金触动中介奶酪 互联网中介平台群雄并起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