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药已成市场宠儿 跨国药企抢食市场“蛋糕”
2015-3-6 16:37:43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对我国数以万计的罕见病患者而言,“孤儿药”量少价高是他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孤儿药”尴尬处境背后,隐藏着一些有悖于市场导向的现象。
市场咨询公司EvaluateGroup发布的2014年“孤儿药”市场报告显示,2020年“孤儿药”有望占到处方药总销售额的19%,在不包括仿制药份额的前提下,年销售额将达到176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1%,而常见病药物的年增长仅4%。
“孤儿药”已不再是一个缝隙市场,这也成为世界级制药企业的共识,目前辉瑞、罗氏等均已进入该研发领域。
然而,对国内药企而言,研发“孤儿药”意味着面临研发、生产、销售风险。
“孤儿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品,由于罕见病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很少有制药企业关注其治疗药物的研发,因此这些药被形象地称为“孤儿药”。目前我国对于“孤儿药”的研发仍处于一片空白,罕见病患者的治疗药物基本依赖国外进口,结果造成很多罕见病患者只能选择昂贵的进口药或者无药可用。
跨国药企抢食市场“蛋糕”
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推出全世界首个“孤儿药”法案,到如今FDA公开的“孤儿药”目录收纳的数百种药品,不难看出欧美发达国家对这一特殊领域市场蓝海的支持力度。
据了解,目前已有不少跨国药企巨头,如辉瑞、罗氏、赛诺菲、拜耳、葛兰素史克等涌向“孤儿药”市场,欲抢食这块万亿市场的大“蛋糕”。
有观点认为,与常见病相比,罕见病病患数量虽然相对较少,但“孤儿药”价格高昂。2014年,每名罕见病患者在“孤儿药”上的平均花费约13.78万美元,是其他常见病用药平均费用的6倍。
一位不愿具名的某知名跨国药企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血友病为例,患者平均每年需注射100支含有凝血因子8的药物,而单价最低约为每支1000多元,即患者每年需最少支付10多万元的药费,“有时会出现供不应求,甚至断货的情况。”
此外,“专利悬崖”也是跨国药企集体面临的困境,越来越多常见病药物同质化严重、竞争惨烈,“孤儿药”则成为其另辟利润来源的一个不错选择。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空间的双轮驱动下,跨国药企的“孤儿药”之路显得较为平坦。FDA推行的“孤儿药”法案中提及,联邦政府对药企在“孤儿药”的研发经费退税最高可达50%,并且还有相关竞争性联邦经费支持。
成本、技术成“拦路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孤儿药”市场未来具备高成长性在药企眼中已是共识,其中也包括国内药企。
“这几年,随着社会对罕见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市场空间确实大了不少,我们不能否认这个事实。”万全万特制药公司研发部人士表示,但这对大多数药企来说,吸引力还远远不够。
市场增长强劲却难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似乎像一个伪命题。
“国内药企研发立项大多会尽量避开‘孤儿药’。”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表示,除了政策上的空白外,技术壁垒和成本考量往往会令药企失去研发勇气。
罕见病发展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根据国际先例,开发和上市一个“孤儿药”的成功率在1/5000左右,需要投入的资金和时间成本都较高。
“对新药研发的不重视不仅存在于‘孤儿药’领域,这是我国生物制药领域的普遍现象。”海南一家制药企业人士表示,绝大多数跨国药企研发投入比例为年销售收入的15%~20%,我国则大多还停留在5%以下的水平。
药企不愿加大研发投入,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研发水平尚无法与跨国药企匹敌。
上述跨国药企业务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她所在公司生产的治疗血友病的药物主要成分凝血因子8是通过生物提取,纯度较高,且需要250多天的生产周期。“国产的凝血因子8一般是从人体血液中提取,可能含有病毒因子,纯度有限。”
对企业而言,利润永远是其决策的关键考虑。“和常见药相比,‘孤儿药’基数小,药企还要担负新设备购入、人员成本、批量生产后的保质期限红线以及与跨国药企直接竞争的风险,药企很难得到实惠。”上述海南制药企业人士表示。
诸多业内认为,基于我国生物医药研发的现状,至少在10~20年内,我国的“孤儿药”研发还是会以仿制欧美已过了专利保护期的“孤儿药”为主。
- 徐绍史:加大价格改革力度 酝酿药价电价改革
- 发改委:同意在宁夏等5省区开展远程医疗试点
- 医疗行业反腐:41家医院被列入巡查名单
- 22家药企出京 企业依旧保留北京身份
- 国药改革“按兵不动” 低利润仍是最大症结
- 处方药网售即将解禁 一线电商全面进入赛道待跑
- 我国药品流通业增速下滑倒逼洗牌
- 医药行业增速回落至20%以下 竞争压力日益剧烈
- 新医改第5年 2014年医药界政策解读
阿里4.29亿股内部股将解禁 大抛售或拉低股价
徐绍史:加大价格改革力度 酝酿药价电价改革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