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这次降息,别想得太美!
2015-3-2 16:38:03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据资料显示,自2015年3月1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至1.3倍。
随后,各大银行开始展开激烈的存款争夺战。其中,工农中交等银行上浮了10%的利率。而以南京银行、恒丰银行为主的中小型银行基本采取利率上浮到顶的举措。由此可见,在央行降息之际,中小银行对争夺存款的力度都明显加大。
事实上,在春节长假之前,央行已经作出了降准的举措,但还是以定向降准为主导。如今,在春节长假之后,央行的快速降息举措确实引发市场的深思。
不可否认,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直接加快了央行降息的步伐。
据数据统计,进入2015年,我国的经济下行压力并未有明显地减缓。其中,从1月份的PPI数据分析,出现了同比4.3%的下降幅度,并实现了连续35个月的负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内地CPI同比涨幅滑落至1%下方的水平,也预示着我国通缩的压力在逐步加剧。
除此以外,因以往我国长期依赖于投资促经济的增长模式,且对GDP政绩考核模式有着盲目崇拜的趋势。至此,期间我国不少地方仍对房地产业产生出过分的依赖。由此一来,在当下我国内地房地产库存持续高居不下的大背景下,大量的流动性开始逐步流出房地产市场,并快速往股市等领域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个月以来,面对资本大规模的外流,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的政策,都对其产生一定的缓冲作用。但实际上,这种缓冲性的应对举措并未从本质上缓解资本外流的大趋势。与此同时,结合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环境及内部长期存在的制度漏洞体系,也给相关政策的缓冲力起到一定的稀释影响。
笔者认为,先降准,后降息,可以看出当下的经济形势已经触及到管理层的忍耐底线。但同时,也从某种程度上宣告了我国正式进入了降息的大周期。
显然,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对股市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回顾前一次央行降息政策,中国股市借此出现前所未有的暴涨行情,并从2500附近点位直接飙升至3404高点,短期累计最大涨幅达到了30%以上!
然而,笔者认为,鉴于本次降息政策,或许不能想得太美。其核心是,市场的环境变了,管理层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地转变。
以上一次降息为例,同期市场的两融业务规模刚刚突破7000亿元的水平。随后,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市场的两融业务规模也出现了50%以上的增长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姿态。同时,各路资金的入市速度也明显加快,由此为市场的高杠杆行情埋下了危机。
如今,正值中国股市处于“去杠杆化”的阶段,而管理层对股市的态度也没有之前那样地坚定。再者,当下股市纠缠于“88魔咒”的大环境。而临近两会,逢重大会议下跌的股市魔咒也为市场的做多心态增加了不少的包袱。
综上所述,笔者郭施亮认为,此次央行降息政策的宏观性意义相当明显。而在股市加快“去杠杆化”的大环境下,管理层并不愿意看到股市复制上一次的疯涨行情。或许,理性看待此次降息政策是最佳的对策。
- 易宪容:央行降息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多大?
- 皮海洲:员工持股当持不可转换优先股
- 周俊生:降息对A股牛市行情犹如锦上添花
- 黄文仔:征房产税影响不大 楼市仍将平稳发展
- 郭施亮:为什么90%的人不适合炒股?
- 朱大鸣:不动产登记意在修正房地产乱象
- 易宪容:羊年楼市基本上处于深度调整中
- 不执着:日本企业走了,中国工人该咋办?
- 叶檀:羊年经济在震荡中保持理性
央行再度降息:大行现不同定价 差异化定价更明显
2015年1月保险业保费收入4005.56亿 同比增
9省份竞夺第三批自贸区 武汉、重庆等机会最大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