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度降息:大行现不同定价 差异化定价更明显
2015-3-2 10:01:1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3月1日央行降息后,商业银行在存款利率定价上更加分化,这在上市银行中体现较为明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A股上市银行昨日(3月1日)公布的存款执行利率发现,除了个别银行存款利率实现最高上浮30%,绝大多数银行并未用到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的额度限制。
同时,银行与银行间存款利率差异化定价趋势更为明显,同一家银行不同期限存款利率上浮的幅度也大不相同。
大行现不同定价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
与上一次降息相比,此次上市银行存款利率全部上浮到顶的更少。上次降息后,在上市银行和城商行中,平安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存款利率全部上浮到顶,而此次降息后只有南京银行一家所有期限产品利率一浮到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A股上市银行的数据后发现,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上浮20%。其中,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均上浮20%;华夏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2%;民生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21%;招商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0%。
除南京银行外,A股上市银行的其他期限存款利率,也均未实现最高上浮幅度。
此外,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和交行五大行也均对其存贷款利率做了相应调整。官网显示,五大行均未用到最新的30%存款利率上浮限制的额度,最高上浮幅度仅19%。其中,工行的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上浮11.9%,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浮10.8%,一年期上浮10%,两年期上浮4.8%,三年期未上调。农行、中行、交行的上述各档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与工行一致。
建行则独树一帜,其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上浮了19%,半年期上浮17%,一年期上浮16%,两年期上浮4.8%。
差异化定价更明显
此次降息后,银行存款利率差异化定价更为明显,除了各银行之间的产品定价上浮幅度不同外,同一家银行自身不同期限利率上浮的幅度也不尽相同。
以光大银行为例,其一年期以下产品利率上浮15%,1年期存款利率上浮20%,两年期上浮10%,三年期未上浮,各个期限的上浮比例均不同。
民生银行同样如此,其活期利率上浮10%,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上浮23%,半年期存款利率上浮23.9%,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21%,两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9%,三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7%。
招商银行活期未上浮,3个月存款利率上浮11.9%,6个月存款利率上浮10.7%,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10%,两年期存款利率上浮4.8%,三年期存款利率未上浮。从统计的数据来看,银行存款利率能够达到央行基准利率1.3倍的只有南京银行一家银行,差异化定价却愈发明显。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降息其实同时也是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重要部分,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从监管部门到行业研究人员,都希望利率呈现差异化,如果说央行规定利率最高上浮1.3倍,银行都上浮1.3倍,这也并不是监管部门希望看到的,每个银行都要根据自己经营情况制定不同的价格水平。下一步,随着央行利率上浮幅度越来越大,也应当有越来越少的参与银行完全按照银行这个额度一浮到顶。“此次央行降息,可以认为是对称性降息,但是由于上浮空间增大,存款又变成可上浮到1.3倍,如果上浮到1.3倍,对于银行来讲,央行降息就是非对称降息,上浮到顶利差肯定在收窄。”郭田勇说。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数据仅为降息首日各上市银行官网公布的数据。而从上次降息后的情况看,部分银行在一段时间后将存款定价权限下放到各地分行,出现了同一银行在不同地区差异化定价的局面。此外,上次降息过后,也有银行总行多次灵活调整利率,如光大银行。
- 互联网彩票遭整顿:或将出现“1+1”合作模式
- 深改组部署改革施工图:通过足球改革方案
- 养老金并轨致地方压力大增 部分单位等改革来接盘
- 通缩风险不断加大 业内:3月份降息临近
- 我国中西部多地养老保险基金已出现严重缺口
- 社保缴费比例将下调 企业缴30%远超警戒线
- 国企员工持股试点有望重启 已停摆11年
- 央行正酝酿金融十三五规划 绿色金融纳入重点
- 瑞银:今年人民币贬值3%左右 年内将降息两次
互联网彩票遭整顿:或将出现“1+1”合作模式
2014年微型计算机产量与出口持续下滑
9省份竞夺第三批自贸区 武汉、重庆等机会最大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