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中国手机业务大裁员 北京将是重灾区
2014-11-3 11:08:0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索尼手机业绩大滑坡,国产手机崛起是一大主因。
索尼手机败退中国?“这是谣传”,索尼中国向南都记者澄清称,索尼移动将停止针对中国市场特定手机型号的开发,但会考虑提供全制式的型号。同时,索尼承认,索尼移动公司将大幅缩减在中国的移动业务规模。索尼移动在中国将大幅度减员。上周末,索尼截止到2014年9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尽管索尼公司销售收入与上年同比增长7.2%,为19,015亿日元(174.45亿美元),但是营业利润录得856亿日元(7.8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亏损主因即来自于移动业务的商誉减值。
在华裁员涉及研发销售
“索尼退出中国”的传言近期不时泛起,这次同样如此。根据外电报道,上周索尼CFO吉田健一郎(KenichiroYoshida)表示:“我们正处于移动业务的重建阶段,同时也正在计划大幅缩减中国市场的相关业务。”并表示索尼将不再研发和销售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手机产品。这被部分媒体引申为“索尼手机退出中国”。
索尼中国向南都记者解释称,10月31日,索尼集团公布了201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在媒体发布会上,集团高层回答了移动业务改革的相关问题。“有关改革措施,是基于此前移动业务中期计划重新评估和调整所做出的,以期建立起能够稳定贡献利润的移动业务运营架构。”
据介绍,这次调整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索尼移动公司将大幅缩减在中国的移动业务规模。在索尼移动公司即将实施的、涉及到全球1000名员工的裁员计划中,将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二是,索尼移动将停止针对中国市场特定手机型号的开发,但会考虑提供全制式的型号。三是索尼移动公司将在10月30日宣布的新管理层领导下,加速实施业务改革措施,以建立能够稳定贡献利润的运营架构。“业务改革措施的内容将在11月25日的投资人会议上进行公布”。
索尼移动中国一位员工向南都记者透露,之前已经知道裁员信息,周末披露了具体情况,研发大部分岗位受波及,“移动团队在北京,所以北京是裁员重灾区。”对此,索尼中国人士向南都记者坦陈,减员情况在25日会有进一步明确,“会涉及研发和销售队伍。”
索尼移动继续独立运营
目前索尼在中国的业务布局广泛,共分为索尼中国、索尼移动、索尼音乐娱乐、索尼影视四大板块。此前,索尼中国和索尼移动各自独立运营。据南都记者了解,索尼移动在中国约有员工2000人,不包含其在北京顺义的工厂,“减员后,索尼移动在中国仍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团队,会继续独立运营。而工厂则不受影响,继续生产移动设备。”索尼中国内部人士告诉南都记者,今后移动业务还会继续运营中国市场,只是不再针对中国开发专门的手机。虽然独立运营,但是同为索尼集团下业务,索尼中国同样需要为此信息承受负面影响。
索尼中国运营业务包含消费电子集团、专业系统集团和元器件集团,高端4K电视、无反相机和高解析度音频等产品都由其运营。
在索尼二季度财报前夕,索尼集团电子、游戏和娱乐业务等全线业务一同在“索尼魅力赏”活动亮相,索尼集团CEO平井一夫也罕有亲自站台,再次重申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承诺。“然而,几天之后亏损的二季报数字以及裁员决定,显然冲淡了平井站台的积极意义。
小结:据媒体披露,索尼移动通信新总裁也由铃木国正更换为十时裕树,同时,索尼宣布将其智能手机销量预期从4300万台下调至4100万台,这是该公司本年度第二次下调智能手机销量预期,而年初的销量预期则是5000万台。据悉,2012年初,索尼以1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爱立信手中的另外50%股份,完成了与爱立信的分家,索尼爱立信品牌退出市场,索尼公司大力打造索尼移动,并随之推出多款智能手机。但从公布的该季度业绩看,索尼手机此前推出的Xperia战略并未达到效果。
调查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3年,索尼在全球的智能手机市场仅占2.1%,而三星和苹果则各占31.3%和13%。IDC的报告显示,2014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前五位中包括三星、苹果、华为、联想以及LG,数据显示,中国本土手机品牌快速崛起。
- 微软进行第三轮裁员约3000个职位
- 索尼连亏6年 困局滋生或退出中国市场
- 苹果拟给富士康报酬提高20%至25% 鼓励生产
- 电信联通将合资组建CDN公司 市场或洗牌
- 团购业态急寻线下“靠山” 拉手网被整体收购
- 无力止亏 索尼或将淡出全球消费电子市场
- 魅族手机系统抢占互联网入口
- 重庆富士康千人罢工 要求提高薪资福利待遇
- 马云美国上市回杭州首露面 捐款1100万
“双11”将到 物流及电商股提前抢
2014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数据分析
外资逐利中国高端酒店市场 在华项目占亚太总数5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